讀<甲仙文史記事>有感
(01)清人以「沙阿魯阿(Saarua)」的尾音「魯阿(Rua)
」之叶音譯作內攸、內悠、內幽、內優、內憂等,
在日據時期音轉為內英,因內英又衍生出外英。
(02)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福康安在<奏報
進勦南路賊匪打仗得勝曉諭生蕃堵截情形摺>裏,
將參與堵截林爽文餘黨的該四社丁勇,合稱為「四
社蕃勇」。這「四社蕃勇」指的是「蕭、麻豆、
新港、目加溜灣」等四社熟蕃呢?抑或「大武、
宵裡、芒子芒、茄拔」等曹族四社化蕃呢?(按:
六龜鄉又有一「四社山」,此「四社」指的則是不
詳其所屬的美瓏、排剪、雁爾、塔臘袷。)
(03)阿里山的「鹿都」社群,音叶大武盆地內的「鹿
陶」、「劉陳」,倒裝為「斗六」。阿里山的「全
子」社群,音叶大武盆地內的內「層林」、外「
層林」,阿里山的「來吉」、「里佳」是其倒裝。
阿里山的「知母」社群,音叶「大武」、新化
的「知母耳」、中埔的「大武巒」,音轉為大埔、
中埔、頂埔、達邦、東埔、大匏崙(大內)、吧
(大武)、叭淵(杉林)、特富野(阿里山)等。
(04)所謂的「大滿亞或大武安(Taivoan)」實乃「知母
義」、「叭淵」之音轉,「吧哖」、「大武
(Taivoran)」、「大武巒」、「太麻里」尾音之聲
母消失,即轉為此音,其主要音節音叶臺東縣的「
大武」、屏東縣的「泰武」、泰武鄉的「德文」社
、三地鄉的「德文」、竹田鄉的舊名「頓物」,由
地緣關係可知「山豬毛」主要音節在末尾二音。
(05)「南子仙(Namacima)」音叶「那瑪夏(三民)」、「
濁武產」、「蘆麻產(Romasama竹崎)」,前二音節
音叶內門、綠茂(桃源)、龍目(大樹)、龍門(中埔)
、崙子尾(屏東)、內文(獅子)等,倒裝為茂林、彌
濃、武鹿(旗山)、武洛(社名)、梅蘭(桃源)、夢裡
(鳥松)、美崙(竹田)、美崙(南州)、萬隆(新埤)、
、文樂(來義)、門路(牡丹)、媽嘮喇(春日)等。那
瑪夏鄉的「紅花子」舊名「昂哈那」,可見鄰近閩
南移民的拓墾區,地名則以閩南語音譯。那瑪夏鄉
的「拉比嶺(拉比尼亞)」前二音節音近「Nama」,
倒裝為「寶來」、「布農」,由此可以窺知「那瑪
夏」一名的由來,及其族群的歸屬。
(06)游永福說:「甲仙埔因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第一
位越溪入墾的大武社人名叫「甲仙」而得名。」
「甲仙」音叶玉山(南化)、口社寮(左鎮)、金山子
(燕巢)、崗山頭(阿蓮)、金山頭(內門)、高士(牡
丹)、口社(三地門)、港西(新園)等,倒裝為新開
(杉林、六龜、潮州、枋寮)、新開山(六龜、春日)
、三角山(春日)、山崎社(瑪家)、鱈葉根(瑪家)、
新光(旗山)、壽元(南州)、賽嘉(高樹)、小港(滿
洲)、水蛙潭(美濃)、水蛙堀(恒春)、三腳(恒春)
、四溝(恒春)、四溝水(萬巒)、仙公廟(新園)、四
林格山(牡丹)等,游得名之說余不能茍同。
(07)游永福說:「公館最初是指四社平埔社群四位通事
在此辦理公共事務的館舍,後來因社人聚居形成了
聚落,遂以之為聚落名矣!」並非每個鄉鎮都有公
館,實有違公館之義。公館音叶檜谷(桃源)、五溪
山(三民)、九溪山(桃源)、坑口(南化)、坑口(玉
井)、崎腳(龍崎)、金瓜寮(內門)、金瓜寮(龍崎)
蜈蜞潭(龍崎)、蜈蜞潭(大社)、苦溪子(龍崎)、後
許坑(龍崎)、五甲(關廟)、五甲尾(關廟)、咬狗溪
(關廟)、九鬮(阿蓮)、玉庫(阿蓮)、五溝(萬巒)、
隙子口(關廟)、過坑子(關廟)、雞冠山(燕巢)、九
曲堂(大樹)、過江(里港)、建功(新埤)、厚殼(車
城)、高見(來義)、港口(滿洲)、港(新園)等。
許縣溪與許寬溪皆咬狗溪之異名,歸仁鄉有公館又
有國公府。公館的附近又常見過溝,大抵有港則過
港、有溝則過溝、有溪則過溪、有坑則過坑。
(08)「弓蕉」腳音叶舊莊(六龜)、舊莊(高樹)、九層林
(玉井)、佳佐(萬巒)、滾水(燕巢)、溪洲(旗山)、
頂溪洲(林園)、過水道(山地門)、加芝路(牡丹)、
加芝來山(牡丹),「茄至」、「加走」、「甘蔗」
、「竿蓁」、「韭菜」、「刮菜」等皆其異譯。
(09)游永福云:「今日的大坵園看來並不怎麼大,耆老
指述:是溪流改道切割所致。」能這麼心生懷疑就
對了!耆老的話並不足信。臺灣全省取名叫「大坵
園」或「大坵田」的地名可多了,龍崎鄉、田寮鄉
及官田鄉的「大坵園」與甲仙鄉者同樣陷入無法自
圓其說的窘境(再大區的園也可以劃分之以阡陌)。
「大坵」音近桃源鄉的「藤枝」,高樹鄉的「大路
關」寮則音近東遷四社中的「塔臘袷」。
(10)游永福云:「歡欣的加茇人為了感念避入瓠子寮而
免難,從此便將本聚落定名為『瓠子寮』了。」由
「匏子寮」所雅化的「寶隆」,不難聯想到六龜鄉
的「寶來」,及鄰近山區的「布農」。
(11)游永福謂「『傀儡關』的地名其後訛轉成了『阿里
關』」,又謂「薑黃埔」由於早期野生薑黃特多,
所以首先移入耕墾的大武頭社人,乃以薑黃埔來
稱呼。」甲仙的東阿里關今屬關山村,隔鄰的南化
鄉居然也因轄區有西阿里關而亦設置了關山村。「
阿里關」音叶里港的舊名「阿里港」、屏東的舊名
「阿」、岡山舊名「阿公店」的前二音、原先的
大社鄉有「阿加」社,大社即因此而得名、甲仙的
「油礦」巷、南化的「灣丘」與「後堀」溪、楠西
的「灣丘」與「下坎」、玉井的「後坑」、大內的
「後堀」等,其倒裝即音叶「薑黃」、大內的「
哩」。宣統元年時的「阿廳」,自屏東以北大
抵都在今日臺三線的公路線上。「油礦」也者,何
嘗不可因當地有探油之舉乃依叶音而改稱呢!
(12)游永福據說:「------負責此次遷移及管轄事宜的
日本警官名叫『小林』,所以本聚落乃以『小林』
為地名了。」「小林」音叶鄒族南支的「沙阿魯阿
」,亦音叶大武四社平埔的「宵裡」,彼等既以
平埔族人後裔自居,則與後者似有淵源。東安村有
三乃埔,而大社鄉有三奶村、旗山鎮古名施里莊、
六龜鄉有新寮等,皆音叶「小林」。「五里埔」、
「羌埔」、杉林鄉的「官埔」皆音叶「茄拔」。今
那瑪夏鄉猶有南「沙魯」村(「沙魯」音叶「小林
」,「南沙」為其倒裝),以平埔族自居的小林村
與那瑪夏之間的分際如何?令人懷疑。
- Mar 27 Fri 2009 11:47
093 讀<甲仙文史記事>有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