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期的<經典>雜誌,登出了一篇以「台灣是
南島語族的原鄉 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說法」為副標題
、以「南島家園」為主標題的文章,強調「考古學家與
語言學家推斷:南島語族的前身在中國大陸沿海,五、六
千年前來到台灣,再從台灣往南,朝東、西擴散成今日的
面貌。」這種以「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的說法,是
不符合史實的,本文旨在舉例以反駁之,並闡釋南島語族
可能的遷移路線,以重現歷史軌跡的原貌。
    首先,以地理位置而言,臺灣並不具備「民族遷徙的
走廊或孔道」或「民族遷徙的十字路口」這樣的地理位
置,而臺灣充其量只是一個蕞爾小島,當然更不可能會是
「南島語族的原鄉」,既然說「南島語族的前身在中國
大陸沿海,五、六千年前來到台灣」,則當然要把南島語
族的原鄉定位於大陸,因為如果其所提出的說法能夠成
立的話,則臺灣頂多也只是扮演著一個「再出發」者的
初次出發地的角色而已!然而,臺灣事實上連具備這樣的
條件也幾乎沒有,這可不能任意講講就算數的。
    臺灣在歷史上,確實有兩次差一點就要成為「民族
遷徙再出發的中繼站」,那就是當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
以臺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至其孫鄭克塽最終向清
廷投降之間,見於<臺灣外紀>卷十五:「康熙十一年壬子
(附稱永曆二十六年)正月,統領顏望忠、楊祥會啟:『願
領兵船征呂宋,以廣地方。』馮錫範曰:『呂宋乃黎國埠
頭,其地並無所產,況年已納貢桅舵。今若征之,有三失
焉:一、師出無名,有失遠人之心。二、殘擾地方,得之
不足為吾臂指。三、欲守之,有鞭長不及之勢,況年來安
守,幸爾豐熟,豈可妄興無益之兵?』遂止其議。」此議
不幸而受阻於庸懦的馮錫範,遂令閩南健兒失去了一次
揚威海外的大好機會。其實,西班牙人在呂宋三次殘殺
我國僑民(明‧嘉靖卅一年即西元1603年,被殺二萬五千
人,孑餘僅存五百人。崇禎十二年即西元1639年,被殺三
、四萬人,孑餘不及七千二百人,均載於<明史‧外國傳>
。乾隆廿七年即西元1762年,東坂岸又被殺六千人),鄭
成功為之痛心疾首,早思復此血海深仇,而一直未等到有
適當時機(<臺灣省通志>永曆十六年條據<臺灣島史>及
<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云:「二月二十三日,成功派多
明我[Dominnkus]教會義國神父李科羅往呂宋。先是,漢
人之居呂宋者已多,久遭西班牙人虐待;乃擬遣使招降,
置為外府,至是以李科羅賚書往。西人大驚,欲盡殺漢人
,漢人聞之,首先發難;戰於市,漢人死者數萬計。編者按
:後以成功疾革,經略呂宋,終不果行。」),怎麼說是「
師出無名」呢?據Conbes描述當時呂宋之情形云:「時諸
島悉在恐怖之中,略具有思慮者皆相信滅亡之日在即,蓋
因多年之消費國庫空空,防禦所需之經費已無法籌措,能
赴戰之兵士僅有六百,而西班牙本國籍兵士亦僅百名,其
餘多為種族不同之雜牌部隊。」故鄭成功之遽逝,猶如
一場傾盆大雨澆熄了埋設在上方谷中的地雷火炮。
    另一次見於<臺灣外紀>卷二十八:「建威中鎮黃良
驥曰:『今日澎湖失守,臺灣勢危,不如將大小戰船暨洋
船配載眷口兵士,從此山邊直下,取呂宋為基業。』提督
中鎮洪邦柱挺身向前曰:『建威中鎮所言取呂宋者誠當!
柱與良驥願領為先鋒。』塽猶豫未決。錫範曰:『以全
師取呂宋亦易事,但不知人民土地如何?』中書舍人鄭德
瀟曰:『議取呂宋以避鋒銳,此策甚妙,有地圖在此。』
並陳可取事宜,-----錫範閱其圖及其條陳,大悅曰:『公
何留心之細且詳也!』即啟克塽,令鄭明同黃良驥、洪邦
柱、姚玉等領隊為先鋒,其餘船隻分配眷口,陸續待行。
」征呂宋之舉本已有了眉目,然卷二十九:「閏六月初四
日,馮錫範與諸鎮商議,欲往征呂宋,兵弁遂恃強橫為,訛
言四起:『當大搶掠而去。』是以百姓驚惶,晝夜不安。
國軒聞之,向範曰:『欲攻呂宋,雖是良策,可行於澎湖未
失之前。今澎湖已失,人心懷疑,茍輜重在船,一旦兵弁
利其所有而反目,尊公之前車可鑑也。』」於是,原本可
為國史寫上新頁的征呂宋之舉,遂胎死腹中。
    自從臺灣被清廷收入版圖之後,雖然也曾發生多次
的動亂,例如朱一貴之亂、林爽文之亂、戴潮春之亂等,
最後均為清廷所平定,而叛亂份子於大勢已去之際,卻未
再見有人重提征伐呂宋之議。及至清‧光緒二十年(西
元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慘敗,次年被迫簽訂馬關
條約,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於是臺灣紳民共同組織了「
臺灣民主國」,以與日本對抗,臺灣南北經過了一番慘烈
的戰鬥,最後「臺灣民主國」雖然終告失敗,卻是仍然再
也沒有人倡議「征伐呂宋」。民國三十八年,勦匪戰爭
失敗的國民政府播遷來臺,聲言將建設寶島臺灣為反共
抗俄的「復興基地」,與當年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如
出一轍,如今政府已宣佈「戡亂時期中止」,故臺灣作為
「復興基地」的功能顯然不彰,但以臺灣的地理位置而
言,扮演「流亡政府」倒是恰如其份。
    就東南亞的地形來觀察,可以分為西北、中央和東
南三部份。西北部是中南半島的主體,地勢北高而南低,
除兩翼有南北走向成列的高山和深谷外,大多是高原和
盆地的錯間地帶,河口的三角洲特別發達。中央部份包
括馬來半島和婆羅州與蘇門答臘及爪哇等大的島嶼,其
中除蘇門答臘與爪哇兩島的外側有山以外,其餘均為高
原和沿海低地,島與島之間皆為深度不到七十五公尺的
淺海。東南部份包括菲律賓群島和爪哇以東的群島,一
般來說島小而多,支離破碎,分佈在深度較大的海上,島
嶼外面立即下臨五千至一萬公尺的海溝。從上面的地形
看,陸地的完整性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由大陸改為半島、
由半島改為大島、由大島改為小島。可是陸地的面積雖
愈來愈小,大陸的山脈卻還是跨海而來,似斷而實未斷。
發現於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州等處的岩層,都呈現出
和半島岩層的同一性質,看得出來是和亞洲大陸一脈相
承的(按:以上所說不含新幾內亞島和紐、澳在內)。
    從地理學的觀點來說,中南半島的山水是中國大陸
山水的延長,而南島語族所分佈的南洋群島以及大洋洲
的列島,若視同亞洲大陸的餘氣亦未嘗不可。研究某一
地帶的歷史,不能不注意其地理的特徵,地理等自然環境
對於人類歷史演進,實有相當大的影響。東南亞洲是中
、印兩大古國之間的「中繼地」,它與兩大古國的關係
由於歷史的淵源、民族的血緣、人文的發展等層層因素
,自古以來便非常密切。可是,就文化的影響而言:因為
安南山系幾乎是兩大古國文化在東南亞洲上的分水嶺,
除了越南受到中國的影響之外,其他的國家則受印度文
化的宗教思想、宇宙觀、政治制度、法律精神、建築雕
刻,洵至生活上的衣著衣物之影響。固然在政治上中國
的影響力遠遠的超過印度,除了越南直接為中國的郡縣
長達一千一百餘年之外,占婆、扶南、真臘、撣國等皆
曾入貢於中國,元朝且於征服緬甸之後,設立征緬、緬中
行省,至清朝更將整個中南半島列為藩屬(按:隋煬帝大
業六年遣常駿降服赤土國以後,整個南洋讋懾天威,皆梯
航譯鞮,群集象闕,朝貢效順。唐太宗貞觀廿二年派王玄
策出使天竺,時適戒日王薨,臣下阿羅那順自立,並出其
意襲擊使節團,王玄策檄吐蕃與尼泊爾兵來攻,擒僭王而
歸。元世祖至元廿九年派出一支艦隊去攻打爪哇,中國
遠征軍先勝而後挫。)。然而中國與中南半島之間,畢竟
受制於高山深谷的阻隔,雖然諸國均有不少我國的僑民,
卻是以自海路來者居多。
    被漢朝痛擊而「逃亡不知所終」的北匈奴,西遷以
後橫掃歐亞草原,受其壓迫之歐洲的蠻族轉而侵入羅馬
帝國的境內,造成羅馬帝國的分裂,這是舉世皆知十分具
有代表性的「骨牌效應」的一個著例。據安南人自己的
傳說,首肇封疆的開國之君曰涇陽王,號赤鬼國,三傳至
雒王,改稱文郎國,自是世主皆號雒王。繼之而起的為安
陽王蜀泮,據說當周赧王五十八年時,蜀王泮并雒王地,
後來為秦始皇所滅。在周慎靚王五年(西元前316年),秦
伐蜀,取之,到周赧王五十八年(西元前257年),共為五十
九年。在這五十九年之中,可以想見蜀人受秦兵的壓迫,
向另一個方面移轉,當時安南文化較低,可能向安南方面
發展,這個「骨牌效應」是極合理的推論。
    吾人若攤開地圖,即可以發現北越第一大河紅河的
上游即是雲南的元江,其第一大支流黑水河的上游,即是
雲南的墨江,由雲南順流而下,正是順理成章,故唐懿宗
咸通五年,時為中國交州的越南就曾為立國於雲南的南
詔所陷,賴都護總管經略招討使高駢力戰,南詔始遁去。
故雲南至北越的河谷,實有可能成為民族遷移的孔道,近
世自四川成都經西康雅安、西昌,再經雲南昆明、開遠
、蒙自、河口,進入越南老街再抵河內的鐵道路線,即足
以說明這個態勢。惟,雲貴高原畢竟是中國開發較晚的
一個地區,而紅河三角洲由於平原饒沃、河川密佈,其文
明演進的程度當遠過於雲南,又由於北越位於嶺南丘陵
的邊緣,地理上與華中、華南水陸交通發達區相通,因此
華中、華南與北越間的交通,實更居於主流的位置,近世
自武昌沿岳陽、長沙、衡陽,轉柳江、邕寧、鎮南關,經
越南的諒山再抵河內的鐵道路線,清楚的說明此一狀況
。故<大越史記‧外紀全書>卷一記鴻龐氏云涇陽王娶洞
庭君女,而湖南的岳陽正位於洞庭湖畔。
    越南人自編的古史,追溯其先世於神農氏三世孫,又
云洞庭君女曰神龍,殆與日南郡五縣之一的「象林」有
關,蓋兩者皆象林之諧音也。涇陽王之母曰「婺僊」,則
音叶「越裳」、廣東的陽山,又音轉為「河仙」、廣東
的佛山、鶴山,此蓋基於中國古史有周公攝政時越裳氏
重譯來朝的傳說;「涇陽」則文郎國十五部之一的「朱
鳶」叶音也。<史記‧南越列傳>載:「(趙)佗因此以兵
威邊,財物賄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甌駱」有東
、西兩支,「文郎」、漢時分南越為九郡之一的「鬱林
」、文郎國十五部中的「武寧」、廣西的邕寧、湖南的
武陵、雲南的窩泥或和泥(族名)、西南夷之一支的哀牢
、漢時今貴州一帶的夜郎、雅礱(江名)、無量(山名)等
都音叶甌駱,又音轉為扶南(國名)、「河內」、神龍所
生的「貉龍」、文郎國十五部中的「福祿」等,甌駱(閩
南)語「文郎」則音叶北越的「麊冷」、「馬留」;至於
「赤鬼」則音叶寮國的川壙、浙江、浙江的諸葛、江西
的井崗(山名)及章貢、廣東的曲江及紫金,其倒裝即貴
州、雲南的箇舊,及稱古越南的「交趾」也!
    從東亞大陸的歷史觀之,自古以來北方民族勝南方
民族者多,南方民族勝北方民族者少;由北向南大量遷徙
者多,由南向北大量遷徙者幾乎沒有。則中南半島的原
住民族其先來自中國大陸,應無可置疑。雖然亦有中南
半島早期的先住民同於印度次大陸之說,誠然古代泰國
一帶的墮羅缽底(Dvaravati)即是達羅毗荼(Dravida)─
古代印度一種黑而矮的民族─的叶音,然這兩組音何嘗
不是西藏古名「吐蕃(TIBET)」的音轉?中南半島五國除
泰國、高棉外,無不均與雲南接壤,而至中南半島出海幾
條大川,除湄南河外,餘如紅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
洛瓦底江等,無不皆自雲南順流而下,因此除了在西康的
西南方,被雅魯藏布江沖出了一個缺口以外,整個滇西縱
谷幾乎站在一個高屋建翎的位置,退居緬、泰、寮邊界
金三角地區的反共孤軍,地主國的軍隊竟沒奈他何!由雲
南的昆明即高棉的叶音、雲南的景頗(族名)音叶占婆與
柬埔寨、高棉或作吉蔑(Khamer),又音轉為泰國的清邁
等來看,雲南誠然是其一主要的發源地。
    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婆羅門教(Brahmanism),而婆羅
門、驃馬或緬猛(BURMA即緬甸)、印度的孟買(Bombay)
、古代西南夷的白馬與靡莫、雲南省西部的片馬、緬甸
的卑繆或眉苗(Magmyao)與八莫或蠻莫(Bhama)及莫拉孟
(Moraman)、帕米爾(Pamir高原名)、福建省的另類別名
「八閩」、貴州的普坪與坡平、臺灣平埔族之一的拍瀑
拉(又作伐普蘭、法波勒、華波勒或華武壠)、百濮(族
名)、布拉馬普德拉(Branmaputra河名,即雅魯藏布江流
入印度的部份)的布拉馬等,皆為一音之轉。南印度土著
的「巴拉瓦」則音叶百越(族名)、擺夷(族名)、菲律賓
的碧瑤(Baguio)與巴拉望(Palawan)、雲南的剝隘與普
洱、泰國的巴瑤(Payao)等,與緬甸的蒲甘(Pagan)與勃
固或庇古(Pegu)、泰國的盤谷或曼谷(Bangkok)、雲南
的孟拱,及榜葛拉或孟加拉(BENGALE國名)等,又存在著
音韻上的變化關係,而「百濮」與「百越」實乃我國西
、南二方,分佈範圍極其遼闊的原住民族。
    佔印度半島主要部份的「德干(Deccan)」高原,其
名稱可溯源於「突厥(TURK)」;印度半島的東、西「高
止(Ghats)山脈」,其得名可溯源於「康居(國名)」、「
高車(國名)」、「高昌(國名)」、「庫車(國名)」,而
亦音叶「喀拉蚩(Karachi)」、「柯枝(Kanci)」、「古
宗(族名)」、姑臧、括蒼(山名)、會稽、客家(族名)、
貴州與交趾,倒裝則為堅昆(族名)、錦官、劍閣、秭歸
、牂牁(郡名)、室利佛逝帝國分裂為二部中居東部的章
伽拉(Janggala)。「罽賓」或「克什米爾(KASHMIR)」
與「喀布爾(Kabul)」、印度的「孔坡(Kanpub)」音叶
柬埔寨的異譯「甘孛智」,倒裝為「勃固」與鐵勒諸部
的「僕骨(Buku)」、「拔野古(Baikal)」。印度的首都
「德里(Delhi)」自是「狄歷(TEREK即鐵勒)」叶音;「
印度(IMDIA)」、南印度的「安度羅(ANDHRA)」、泰國
的「阿瑜陀耶(Ayithia)」、印尼的「烏達拉(Utara)」
、藏區的「安多」、「羊同」並音叶「月氏」、「挹怛
」;「阿薩密(Assam)」音叶「烏孫(國名)」;「旁遮普
(Punjab)」與「俾路支(Baluch)」並為「占婆(CHAMPA)
」、「吉普賽(GYPSY)」倒裝,吉普賽人自東印度流浪遍
佈全歐。「加爾各達(Calcotta)」音叶中亞的「加拉干達
(Karaganda)」;「吐蕃」、「不丹(BHUTAN)」互為倒
裝。尼泊爾舊名「廓爾喀」,可溯源於古代立國於後藏
阿里札達一帶的「古格」王國。「阿富汗(AFGHAN)」可
溯源於「烏桓」;「錫蘭(CEYLON)」可溯源於「疏勒」;
「恒河(Ganges)」可溯源於「康居」;「錫金(SIKIM)」可溯
源於「黠戛斯」。「尼伯爾(NEPAL)」音叶「羅布(泊名)
」;「德干(Deccan)」音叶孟加拉的「達卡(Dacca)」,倒裝
 為「卡達(QATAR)」、「坎達哈」-----等。
    由上述的分析,吾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亞對印度
次大陸的強烈影響。由大月氐西遷後,終於發展為強盛
的「貴霜大帝國」,接著又是其同族小月氐,西遷後建立
強盛的「悒噠大帝國」,這似乎可以稱為一種地理因素
影響歷史演進的「顧祖現象」。故當成吉思汗掃蕩花拉
子模之後,即萌生侵入印度的念頭,當時雖然為其手下如
耶律楚材等勸阻,然至帖木兒汗國取代了察合臺汗國之
後,就不斷的侵略印度,至帖木兒的六世孫巴卑爾終於攻
入德里,開創了光輝隆盛的蒙兀兒王朝。
    一般的說,印度的外患歷來皆由其西北方興都庫什
山之「雪的長城」的缺口─「白夏瓦」入侵者多,其東
方受到阿拉干山脈的阻隔,所以並無餘力以侵入緬甸,反
倒是緬甸還曾將阿薩密置於其勢力之下。再由於南印度
大體是一高原的地形,及至由北向南統有了全印度時,也
已經是強弩之末,再也無力向外擴張了。反倒是當南印
度不受北方的拘束時,尤其是朱羅國王羅闍羅闍在位時,
創立強大的海軍,往南征服了錫蘭,往北則稱雄於印度洋
北岸。即使如此,印度對於東南亞或南洋群島,在政治上
與軍事上的影響力仍然是極其有限。(按:西元1025年,
印度南部丹柔里的注輦(CHOLA)王國已發展為一偉大的
海上國家,與東南亞和中國已開始貿易。室利佛逝控制
馬六甲和巽他海峽的航線激怒了注輦,注輦的一支艦隊
被派出去攻擊室利佛逝,當時室利佛逝掌握的六坤、吉
打、單馬錫及蘇門答臘東海岸的港口都被奪去。然注輦
卻不能永久佔領這些遠離其本國的地方,實質上這一類
攻擊不過是一種大尺度的劫掠,不久便達成和平。)
     <唐書‧南蠻傳>驃國欄云:「驃,古朱波也,自號突
羅朱,闍婆國人曰徒里拙,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師萬四
千里,東鄰真臘,西接東天竺,西南墮和羅,南屬海,北南
詔,地長三千里,廣五千里。東北袤長,屬羊苴咩城,凡屬
國十八。-----土多異秉;北有市,諸國估舶所湊,越海即
闍婆也。」「闍」音都、音遮、音茶又音蛇,故「朱波
」實音叶「闍婆」,而「闍婆」乃是「爪哇(JAVA)」的
古代譯音,自緬甸沿安達曼海及麻六甲海峽,過蘇門答臘
可抵爪哇,「朱波」殆即「爪哇」、「詹卑」、「柬埔
寨」、「占婆」的先世在緬甸所留下的痕跡。「突羅朱
」或「徒里拙」音叶國語「突厥」,雲南的「騰衝」蓋
與此族有關。「驃」殆即「驃馬」的省稱,也就是「緬
猛」的對音,這個叶音的族群到達臺灣以後,所形成的族
群就是「畢瑪」、「漂馬」、「普由馬(Puyuma)」或「
卑南覓」,如今則被誤稱為「卑南」族。
    我們千萬別誤以為,「驃馬」橫貫了中南半島,而後
渡海來到臺灣,因為這與山川的走勢違背,根本沒有這樣
的路線。也不要誤以為此族沿著馬來半島,在南洋群島
繞了一大圈,之後再從菲律賓群島來到臺灣,沒有史識的
人才會這麼認為,偏偏持這種看法的人又比比皆是,一般
的學者總過份的強調橫越臺灣海峽的困難度與危險性,
事實上這一支被總括為「南島語族」的族群,又被概括
的稱作「海洋的馬來」,漂洋過海是難不倒他們的!以菲
律賓群島的「巴拉望(Palawan)」而言,簡直就是南印度
「巴拉瓦」的翻版,然這組音又音叶南臺灣的巴塱衛、
布魯灣、八里灣、八老爺,其實就是「排灣」、「百越
」、「擺夷」、閩南語「澎湖」的音轉,廣東珠江口的
番禺、寶安是其出海的前哨站,出海以後,近一點的到了
南臺灣,遠一點的抵達蘇祿群島(按:印尼與室利佛逝並
立的滿者伯夷,應為南下的擺夷)。沒有證據顯示臺灣的
排灣族曾經往南遷徙,因為在排灣族的歷史傳說中,並沒
有大型戰爭的發生。海峽對岸漳州的步文、仙游的北門
、莆田的埔尾、雲霄的莆美、尤溪的坂面、福安的白馬
河、福清的白墓等,是普由馬出海前的根。
    <文獻通考‧四裔八>林邑項下云:「林邑國-----漢
為象林縣,屬日南郡-----去日南界四百餘里-----馬援
所植兩銅柱表漢界處也。注:馬援北還,留十餘戶於銅柱
處,至隋有三百餘戶,悉姓馬,土人以為流寓,號曰馬留人
。銅柱尋沒,馬留人常識其處。」此所謂「馬留」人,恐
即「馬來」人之訛。義淨及<冊府元龜>作末羅瑜、摩羅
遊,<宋史>作末留,<元史>作木剌由、木來由、沒剌由、
沒剌予、馬來忽、麻里予兒,<明史>作貓里務,清末民初
時作馬來由,漢譯雖殊,原名一也。由於英國人抵達南洋
最先接觸到的即是馬來人,因此「馬來人種」遂成為印
尼、非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人種的通稱。
    馬來人種由中南半島往南遷徙,先到的稱原始馬來
亞族,後到的則稱為文明的馬來亞族,其實這個說法並不
妥當,本文隨後將會予以說明。吳俊才<東南亞史>說「
今日緬甸已無文明的馬來亞人種」,亦非事實,「黎苗」
倒裝即是馬來、狫或毛難(族名)、牟婁、秣陵、茂陵
、馬陵、茅戎(族名)、末盧、莫盧、汨羅(江名)、麊冷
、棉蘭、毛憐(衛名)、穆陵(河名)、木鹿(城名)、湄南
(河名)、墨累(河名)、毛利(族名)等,又音轉為崩龍(族
名)、蒲類(澤名)、蒲犁、勃律(國名)、霸陵、博狼或
博浪、博陵、皮牢、彭蠡(澤名)、博羅、渤泥或婆利、
伯慮(國名)、帛琉、巴利、蓬萊,及臺灣原住民之一的
布農(Bunun)族等,緬甸今猶有崩龍族在撣邦,古印度與
緬甸、泰國通行的文字稱巴利文。
    「布農」一作「蒲嫩」或「武崙」,居住在以玉山
為中心的花蓮、臺東、南投、高雄、屏東等縣的山區,
是名符其實的高山族。蒙藏委員會編印的<中國民族系
支簡篇>中說「布農喜山居」,這句話實有待商榷,因為
這句話對於被迫不得已而往深山遷徙的族群,聽來簡直
是一種諷刺。臺灣這個蕞爾小島,不會突然自己冒出人
來,所有的原住民族只有來臺先後的差別而已,全數均為
自外地移入為可以肯定。因此,一些居住在高山地帶的
族群,總不會一開始就居住在那裏,他們應該是受了他族
的逼迫,才往高山遷徙;魯凱族的情形亦然如此,高屏溪
下游的兩岸充斥著多量魯凱叶音的地名,就是最有力的
明證。「武崙」音叶鬱林、夜郎、窩泥、無量(山名)、
雅礱(江名)、俄洛、烏朗、瓦弄、鄂陵(湖名)、烏蘭、
烏麗、敖勞、阿蘭、鄂拉、洼里、玉隆、武隆、武寧、
儀隴、武陵、哀牢(族名)、窳匿、育犁、鄢陵、夷陵、
延陵、雩婁、瀛內、阿里、伊朗、瓦剌、二連、依蘭、
鴨綠(江名)、挹婁(族名)、斡難(河名)、依蘭、萬盧、
倭奴等,倒裝為女媧,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
之圖騰名,上古人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女媧」分化
出「龍」、「鱷」兩音,其他一切名詞均為女媧一語所
衍生,再由音生義,上古部族名、山水名、地名皆沿用圖
騰名,贏內即媯汭倒裝為魯凱,魯凱與布農二族極可能是
臺灣原住民中,最早在這座島嶼棲息的族群。
    魯凱又音轉為南掌、老撾、羅茲阿、流求、瀾滄、
獠(族名)、浪穹、臨邛、南昌、臨川、任邱、任城、
南巢等,倒裝為狫(族名)、犬戎(族名)、黔靈(山名)
、邛崍(山名)、產里或車里、祈連、嘉良或嘉戎(族名)
、姜戎(族名)、江寧或金陵、江陵、嘉陵(江名)、真臘
、注輦、竟陵、將樂、終南、檇李或醉李、鍾陵、訾婁
、吉林、鉅鹿、涿鹿等,寮國是老撾人建立的國度,又或
譯為南掌,與我國西南夷獠應有族群上的關聯。高棉
最初為扶南國,隋時真臘建國,唐時內亂而分裂,水真臘
包括南部扶南及越南的南圻,陸真臘則擁有北部扶南及
寮國。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半山區及散居高雄、南投二
縣山區的曹族,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稱之曰羅茲阿,
蓋即其全名。獠又音轉為拉薩、臘戍、諒山、納西或
納喜(族名)、南雄、南潯(國名)、靈壽、離石、洛蘇或
聶素(族名)、僳或力些(族名)、呂宋等,倒裝為斯盧
、駟盧、新羅、索倫(族名)、象林、湘灕、疏勒、山戎
(族名)、匈奴、先零、碟里、鎖里、商陵、湘陵、雙流
、薪犁、沈犁、孅犁、眩雷、襄陵、信陵、細柳、時來
、壽冷、蘇祿、霄裡、西拉雅等,據西拉雅族人的口耳
相傳,該族大有來自菲律賓蘇祿群島的可能。
    吾人可以說「老撾」是「羅茲阿」的遠親,卻不能
就說羅茲阿直接來自老撾,因為除了安南山脈的阻隔之
外,事實上寮國在地理上算是一個比較閉塞的地區,而與
女媧及其倒裝的臥龍、女古及其倒裝的夔龍、女祿及其
倒裝的驪龍、女隤及其倒裝的毒龍、女禖及其倒裝的尨
龍、女魃及其倒裝的蟠龍、女皇及其倒裝的黃龍、女嬌
及其倒裝的蛟龍、女虔及其倒裝的蒼龍、女希及其倒裝
的蜥龍等十組複音有叶音關係的族群,都是最具老資格
的,其能立足至今所僅存的一些碩果,絕大多數都是位處
較為荒涼閉塞的地區,否則鮮少不成為被統治者的(西元
1958年在沙越的尼雅(Niah)發現古人類的頭骨,專家
認為最低程度是生活在三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經
統計福建、臺灣兩省地名,製作成一份叶音表分析的結
果,在臺灣夔龍、毒龍分居四、五,女古、蜥龍分居七、
八;在福建女古高居第三,女皇、女隤、女希都離十名不
遠,而福建與臺灣在古代都可以算是閉塞的地區,故福建
的劃入中國版圖晚於廣東,臺灣更是直到明末清初始為
世人所瞭解,這個認知是不容忽略的。
    隋朝時陳稜率兵征伐的「流求」國,極可能就是曹
族,當時的嘉義、臺南沿海蓋均為曹族的分佈範圍,因此
嘉、南兩縣也才會充斥著諸如「鹿草」這樣的叶音地名
,曾文溪的舊名「菜寮」溪尤足以說明這種情形。曹族
經此嚴重打擊,怖懼之餘有可能遁入山區,其沿海平原所
留下的真空狀態,則為西拉雅族所接收。關於「西拉雅
」一族的由來,吾曾揣測疑及呂宋島西南方的「蘇祿」,
也就是今天菲律賓群島中的巴拉望,然而曹族分成三支,
其南支即「薩阿魯阿(Saaroa)」,卻恰好就是西拉雅、
霄裏、蕭壠等的叶音,因此「西拉雅」也許根本就是曹
族的支族。臺南縣的南化鄉舊名南庄,鄰近有龍船;苗栗
縣的南庄亦有龍船,在北臺灣仍有曹族的漏網之魚。
    中南半島的撣、泰二族,因為其族名僅餘一音,是以
對其族群淵源的追溯,難免有其困難存在。「撣」但上
聲、又音檀、與彈通、又音憚、音攤、音田、饘上聲、
音纏、又「市連切」或「時連切」音蟬,最後一音的閩
南語音近其英譯的「Shan」,在種屬上被認為與泰國的
主要族群同為「泰(Thai)」族,則撣與泰的全名似應為
玄菟、休屠、刪單或刪丹、上黨、沙陀、燒當、縣度、
新頭(河名)、信地、汕頭、順德、沙德、色達、巽他等
的叶音,又音轉為上章、禪渚、賜支、析支、鮮支、薩
迦、爽鳩、舒鳩、酸棗、仙居、深圳、三鬷、損子、西
捲等,又音轉為鄯闡、鄯善、休循、西隨、象山、香山
、仙霞、三山、眭盱、賽夏等,上下同韻相疊,故易於失
去複音語詞之另一音。「泰」又音近「氐」,以氐族在
歷史上常為羌族東邊的鄰族,而氐族與南詔均謂「王」
曰「詔」而言,「泰」實南下之「氐」也。
    大、小巽他(Sunda)群島涵蓋了印尼領域的大部,可
視為早期南下的「撣泰」。印尼的「摩鹿加(Molucca)
」群島,與馬來亞的「麻六甲(Malacca)」幾近同音,可
推斷為自西向東遷徙所至。「蘇門答臘(Sumatra)」的
前二音音叶休密、雙靡、西膜、粟末(水名)、三明、四
明、三門、塞茫(族名)、三毛、薩滿或薩蠻,及「喜馬
拉亞(Himalaya)」、「撒馬爾罕(Samarkand)」等的前
二音,而即是「吉蔑」的音轉。由印尼人民視「司馬爾
(Semar)」為爪哇的大伯公來看,薩滿教的原始信仰隨著
移民的腳步,也來到了亞洲的最南端。馬來群島所建立
第一個重要的國家,乃是奠都於蘇門答臘之巴鄰旁的「
室利佛逝(Sri Vijaya)」,而音叶「西里伯斯(Celebes)
」,「Vijaya」則音近宋時侵擾閩南的「毗舍耶」,與菲
律賓群島中部的「維薩亞斯(Visayas)」群島,又音叶皮
室、蒲騷、皮氏、卑沙、白水、百色、白沙、擺所、保
山、博尚、寶秀、寶山、百壽、巴蜀、彭世洛,及臺灣
平埔族之一的巴布薩等,倒裝為鮮卑(族名)、泗沘、襄
平、錫伯(族名)、小沛、下邳、石壁、薩巴(國名)、沙
巴(SAabah)、塞倫班(Seremban)等。<諸蕃志>中流求國
旁的「毗舍耶」,即是臺灣平埔族之一的「巴宰海」;在
阿拉伯半島南部的紅海岸,古有薩巴國,居民自古即熱衷
航海貿易;由緬甸南端的勃生(Bassein)到澳洲西南角的
伯斯(Perth),顯現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余所統計的福建全省地名叶音表裏,總共五十五
組複音詞中,排名前十五名的,依序為(1)帝嚳、(2)桑乾
、(3)女古、(4)唐山、(5)白帝、(6)黃帝、(7)有邰、
(8)有鬲、(9)回鶻、(10)盤古、(11)韃靼、(12)女隤、
(13)女皇、(14)女希、(15)有熊的叶音,這些叶音的部
族名也都分別在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佔有相當份量的地
位。遠在新幾內亞島上西北角的「伊利安(Irian)」是
「女媧」的倒裝,有最原始的資格,又因地理位置偏僻,
至今猶大部未臻文明之境。新幾內亞島的另一部份稱為
「巴布亞(Papua)」,勃固音轉為渤海、北海、鏺汗、彭
亨(邦名)、與室利佛逝並立的滿者伯夷(Majapahit)帝
國,又音轉為蒲阪、博白、蚌埠、百濮(族名)、盤盤(國
名)、巴布亞、菲律賓的巴布烟、巴鄰旁(Palenbang)、
、巴浪邦、臺灣平地原住民之一的拍瀑拉,以及琅勃拉
邦(Luang Phrabang)的後段音節。「峇堆(Baduis)」人
與「峇達(Batak)」人是印尼頗重要的族群,音叶不丹、
濮泰、濮達、包頭、白頭(山名)、八陡、巴得、巴東、
菲律賓群島的巴丹,音轉為馬都拉、繼室利佛逝後興起
的馬泰藍、緬甸的曼德勒、明多羅、民都魯、民答那峨
、萬那杜、萬鴉老(Manado)、馬丹、萬丹(Bandung)、
芒碭、摩天、馬當、茅台、毛淡棉或馬打萬、臺灣平埔
族支族之一的馬卡道、馬達加斯加的前二音等(按:非州
南部的「布須曼」人與「霍屯督」人亦屬馬來人種),倒
裝為淡目、帝汶(TIMOR)、都密、圖們、大名、天目、
天姥、太末,及單馬錫、單馬令的前二音等,又音轉為大
洋洲的吐瓦魯、臺灣原住民的泰雅、達悟等。
    宗教的前身本是圖騰信仰,圖騰名即是神靈名,婆羅
門教本為婆羅門人的圖騰信仰。印尼的峇堆人謂最高的
上帝曰「峇達拉‧東加」,「東加」是「唯一」的意思,
音近「獨孤」,倒裝為「孤單」;「峇達拉」指上帝,音叶
「佛陀(Buddha)」,亦音叶「不丹(BHUTAN)」,故佛教
也應該本是植基於不丹人之圖騰信仰的一種宗教。佛教
自西北向東南傳播,整個中南半島都是信奉佛教的國度,
在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尚未傳入以前,蘇門答臘的詹卑
更是佛教在南洋群島的傳播中心。時至今日,印尼、馬
來亞,及菲律賓的民答那峨等,已絕大部份為伊斯蘭教的
勢力所籠罩,然而在爪哇島東鄰的峇里島,卻仍然堅持其
信奉已久的佛教,為佛教的曾經興盛一時,留下了活生生
的見證。婆羅洲部份的東馬來亞,面積與半島上的西馬
來亞不相上下,聯邦數卻是二與十二之比,則自婆羅洲以
東至整個菲律賓群島,為文明開發較晚的地區,也就十分
顯然了,海洋貿易路線對本區的影響極為突出。
    從中南半島各國目前的疆域來看,又可以很顯然的
看出一種北強南弱的情形,首先是緬甸的東南部形成一
個長條狀延伸至克拉地峽的北部,接著是泰國西南角的
領土往南方的馬來半島擴張,再來是越南的領土由固有
的北圻發展至中圻,而後又往湄公河三角洲發展,終於佔
有了原屬高棉的南圻,原本為中南半島最大國,也很早就
已臻於文明昌盛之境的高棉,竟因為強敵的三面侵逼,而
其生命力似已停滯不前,終致淪於今日汲汲可危之境。
緬猛是緬甸民族的主幹,其語言屬漢藏語族中的藏緬語
系,然而「緬猛」之於「蒲攀」本是一音之轉,而泰國的
地名中「蒲攀」的叶音又屢見不鮮,其在中國大陸即史
上所謂的「百濮」,與「百越」誼屬近親。泰語屬漢藏
語系中的泰撣支族,泰國烏通、佛統、攀通的叶音地名,
加起來比「百濮」的叶音多出甚多,而這三個音本一音
之轉,這個族群可追溯至甘肅東南隅的「武都」(按:曾
為泰國王都的「阿瑜陀耶(Ayuthia)」這個「武都」的
叶音地名,說明了這個族群的到臨。)、羌族之一支的「
羊同」,及原居於祈連山麓的「月氐」。
    中南半島的現有族群,早年由中國大陸而南下,此已
早為一般人的普通常識,而依目前中南半島上的各國內,
仍然有少數馬來人棲息的事實,亦不難想見馬來民族未
出海前,部份以中南半島為其老家,至於大洋洲及馬來群
島中的部份住民,可由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出海,或由花綵
列嶼再出海,這種由大陸而半島、由半島而大島、由大
島而小島的態勢,擺得那麼明顯,然而時下只因厭惡「大
中華主義」,只因此說有為中國大陸張目之嫌,即猛烈排
斥此說的所謂學人,卻蔚為主流,當他們立意要跟你抬槓
時,你有那麼多的精力與耐性去對應嗎?
    緬甸以緬族(Burmese)及約族(Your)繁殖最盛,其次
為吉仁族(Kiyen)與撣族(Shang),此外有擺夷(Pe-ye)、
苗族(Maeg)、傜族(Youm)等,也很占重要地位。另外,還
有卡欽族(Kachin)、吉耶族(Keya)、勃東族(Pu-ton)、
崩龍族(Bumloon)、拉祜族(Ragoo)、阿卡族(Akai)、孟
族(Mong)、沙壟族(Saloon)、那伽族(Lagar)、卡瓦族
(Kawar)、多達族(Duodar)、彝族(Yer)、欽族(Chins)
、阿拉干族(Arakanese)、卡梭族(Kasoens)、塔累伊族
(Talaings)等少數民族,其中的「吉耶」音近「吉仁」,
本為同一族,又音轉為「卡瓦」、中國古代的「句吳」
、臺灣平埔族的「卡瓦蘭」,倒裝為「阿拉干」、臺灣
平埔之一支族「阿里坤」、高棉的古都「吾哥」。欽族
或稱為「欽棒」或「欽朋」,均音叶雲南的「景頗」、
古代越南中部的「占婆」、蘇門答臘的「詹卑」,及「
柬埔寨」的前二音。「多達」音叶洞庭、丹徒、天台、
銅鞮、大同、韃靼,及臺灣平埔之一支族的「大肚」;「
勃東」音叶不丹、濮達、包頭、普陀;「卡梭」音叶固
始、廣信、葛薩、貴霜;「卡欽」音叶括蒼、高昌、古
宗、貴州、箇舊、會稽、句章、孤竹、古晉(Kuching)
、客家、姑臧、康居、庫車、高車等。拉祜、崩龍、沙
壟、那伽、塔累伊等,可視為「女媧」的叶音或倒裝後
的叶音。苗、傜、彝、約、撣、孟等族名因僅餘一個音
節,其原貌頗費疑猜,惟「吉蔑」有可能即是「孟」族的
全名,若「擺夷」則「百越」之音轉也。
    泰國境內的族群,計可分為昭南人(Chaonan)、馬來
人(Malay)、塞茫人(Semang)、薩開人(Sakai)、喇佤人
(Lawa)、佧木克人(Kamuk)、昭汶人(Chaobon)、賽克人
(Sack)、沖人(Chawing)、梭人(So)、孟人(Mon)、傀人
(Sui或Kui)、佧隆人(Kaleung)、白僥蠻(Ka Brao)、興
豪蠻(Ka Hinhao)、吉蔑人(Khmer)、安南人(Annamite)
或阮人(Yuan)、佧些人(Kache)、僳人(Lishaw)、
黑人(Lahu)、泰人(Tai)、戈叻泰人(Tai Korat)、寮人
(Lao)、撣人(Shan或Ngio)、泐人(Lu)、蒲泰人(Putai)
、宇愛人(Yuai)、森森人(Samsam)、姚人(Yuai)、漢人
(Chinese)、苗人(Meo)、傜人(Yao)、佧倫人(Karen)、
丁蠻(Tin或Ka Tin)、黃葉蠻(Ka Tawng Luang)等,「昭
南」應即「真臘」的同音異譯;「佧木克」音叶「高棉
」;「昭汶」音叶「吉蔑」,又音轉為「清邁」;「佧些
」音近緬甸的「卡梭」,倒裝為「薩開」、「賽克」、
錫克、畬(斜)客;「宇愛」音叶阿瓦、於越、宇文、完
顏;「森森」音叶「鄯闡」、臺灣原住民之一的「賽夏
」;「興豪」音叶上杭、祥符、松花、十邡。喇佤、倮
黑、馬來、昭南、佧隆、佧倫等可視為「女媧」的叶音
或倒裝後的叶音;沖人、梭人、傀人、泐人、姚人等僅
餘一個音節,殊難追溯其原貌。「佧隆」與「佧倫」均
音叶「崑崙」,亦音叶印尼語謂山的「Gunung」,而又音
近吉蔑語有大山之義的「扶南(PHNOM)」,這應該就是古
代汎稱南洋土人為「崑崙」的出處。
    「塞茫」音叶薩滿或薩蠻、羨門、神明、邪魔、神
秘、玄妙、聖母、須彌、壽麻、生命、壽命、性命、司
命、算命、沙門、沙彌、蘇美(國名)、司馬爾(Semar)
、西膜、三苗、休密、雙靡、粟末、三門、三明、四明
等,又音轉為雲夢、雁門、妖魔、王母、臺灣原住民的
阿美與雅美、葉門、阿曼、安曼、汪芒、峨嵋、阿穆爾
、愛門、阿門、澳門、閩南語廈門等,倒裝為閩越、莫
傜、馬嵬、牧野等,又音轉為靺鞨、閩侯、馬韓、漠河
等。北部亞洲游牧民族的原始宗教稱為薩滿教,道教別
稱玄門,中國古代稱神仙曰羨門,稱信奉佛教的出家人曰
沙彌,而謂佛門曰沙門;耶教徒的禱告詞謂「願這事成就
」曰「阿門(Amen)」。回教雖通過馬六甲海峽而傳入印
尼,然今在內地的大多數爪哇回教徒,都信仰司馬爾,峇
里島的興都教徒則相信司馬爾為濕婆的兄弟,凡此均足
以證明薩滿教早已深入印尼的民間。
    在印度各種宗教中,其創教的先後,依序為婆羅門教
、耆那教、佛教、印度教或興都教、錫克教,以上各個
宗教名稱的取義,應該都帶有部族名傳承圖騰信仰的成
份。如今中南半島與錫蘭佛教依然興盛,印度本土以及
傳入印尼的佛教卻已為興都教所取代。興都教尊奉婆羅
門為創造神、毗溼奴為守護神、溼婆為破壞神,「毗溼
奴」與「毗舍耶」實一音之轉,其倒裝即為「溼婆」或
「闍婆」,僅此一端即可窺知何以印度的宗教對於中南
半島以至南洋群島,有這麼深厚的影響力。阿曼、葉門
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安曼則為約旦的首都,人類的宗教
信仰大約發祥於同期,「麥加(Mecca)」音叶「馬六甲」
、「摩鹿加」;「麥第那(Medina)」音近「曼德勒」、
「馬都拉」;摩鹿加群島中的「鄂畢」群島音叶「阿拉
伯」;「吾哥」音叶「伊拉克」;「峇達」音叶「巴格達
」;「興都」音叶「沙烏地」;「印度」、「葉調」音叶
「約旦」、「亞丁」;「蘇祿」音叶「西奈」、「敘利
亞」,印度洋的兩端呈現出「顧祖現象」。
    吾嘗就地圖上所載,製作了一份<泰國府名、地名、
山水名叶音表>,及<馬來西亞聯邦邦名及首府名叶音表>
各一份,統計的結果發現在泰國的地名中,除了西育、蒲
攀、宋卡、烏通、攀通的音稍多以外,佔最多數的竟
然是洛坤、考鑾、叻丕、蒲鑾、隆塞、莎蘭、羅勇、烏
隆、他鑾等,屬於「女媧」的叶音及其倒裝之叶音的地
名,反倒是在馬來聯邦的叶音地名中,雖然「馬來」叶音
或其倒裝之叶音的地名理所當然的不少,然而其所包納
的其他多組叶音地名,卻顯得更生動而富變化得多,給人
予較具文明先進資格的印象。事實上暹羅灣的地理位置
本屬封閉地形,克拉地峽修築運河以溝通印度洋的呼聲,
就已充份說明了,泰國之與位居國際重要航路上的馬來
半島相比,處於較為閉塞地形的事實。在法國侵入高棉
以前,自古以來侵略高棉的敵人,其文化水平並未超過高
棉人,舊血未能換新導致其國勢的日蹙。
    蘇門答臘古代稱其國君的「詹卑(Jambi)」,音叶古
代吐蕃稱其國君的「贊普」,倒裝為後藏喇嘛教主尊稱
的「班禪」,又音轉為南詔稱其國君的「驃信」、中國
古代稱其國君的「陛下」。古代的室利佛逝稱其國君曰
「夏池或霞遲或遐至(Haji)」,音叶古代黠戛斯(吉爾吉
斯)稱其國君的「訶或阿熱(Ajer or Ayet)」,又音轉
為印度史上白匈奴稱其國君的「耶薩(Yetha)」、中國
古代稱其國君的「元首」、「萬歲」。古代南洋梵化諸
國尊稱其國君的「摩訶羅闍(Maha Raja)」,此猶言「大
王」,長期為印度土著所採用,「羅闍」音叶南掌、老撾
、獠、浪穹、瀾滄、臨邛、南昌、臨川,音轉為中國
領導者之稱的「領袖」。中國古代尊稱國君的「天子」
倒裝為「朝廷」,音轉為馬六甲及回教國家稱其國君的
「蘇丹」,由國君稱號亦可窺知其影響力的所由自。
    偌大一個大洋洲,卻只有澳洲大陸、紐西蘭的南北
二島擁有比較廣大的面積,其他的政治單位,舉凡帛琉、
諾魯、所羅門、瓦魯杜、吐瓦魯、斐濟、東加、薩摩亞
、馬紹爾、基里巴斯、北所羅門等,都只是由一群群的
珊瑚礁組成的小國,卻散佈在十分廣大的一片洋面。近
世由於西方列強勢力的東漸,太平洋中的諸多島嶼,還多
的是歐美諸國的屬地,而上述諸國的領域,也全數不超過
西經160度,此外在北緯20度以北,則全屬美國的屬地。
今大洋洲諸小島雖有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密克羅
尼西亞等三個島群的劃分,這是西方列強的主觀認定,這
對於族群的分佈,並不具任何特殊意義。
    紐西蘭可以說是南島語族在地球上位於最南端的國
度,紐西蘭的土著稱為「摩利(Maoris)人」;澳大利亞最
大的一條河川是「墨累」河,摩利、墨累、帛琉都音叶
「馬來」,十足的顯示早期出海的馬來人,那無遠弗屆的
活力。「諾魯」遠可溯源自樂浪、柔然、冉路、任那,
近可溯源於日南、日惹;「瓦魯杜」可視為早期出海的
武都氐,緬甸海岸邊的安達曼群島已說明有與安度羅人
反方向發展的一支。「瓦魯杜」與「吐瓦魯」兩者互為
倒裝,後者實音近「泰耶魯(泰雅)」,中亞的大宛是其遠
親。緬甸繼蒲甘王朝之後興起的是「東午(Toungoo)」
王朝,東午的漢譯雖音近泰雅,其英語音譯則音近「東加
(TONGA)」、臺灣平埔族之「道卡」斯與凱「達喀」蘭,
其倒裝則為室利佛逝帝國分裂為二後西半部的「凱迪里
(Kediri)」。「斐濟(FIJI)」的舊名叫「VITI」,新名
可能是舊名的音轉,亦可能兩者不同一族;斐濟音叶百濟
與臺灣平埔族之一的「拍宰海」,「VITI」音叶印尼的
「峇堆」,峇堆人建立的國家稱「馬泰藍」。斐濟曾經
發現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石刻古物,這真是不可思議,在
海流上或許有這樣的一條漂流路線。
    基里巴斯(KIRIBATI)這個群島,在獨立以前叫作吉
爾伯(Gilbert)群島,可溯源於占婆。「薩摩亞(SAMOA)
」音近「司馬爾」、居住在西伯利亞北極區的「撒摩亞
(Samoyeds)」,亦音近「所羅門(Solmon)」;蘇門答臘
西北的「亞齊(Acheh)」音近「埃及(IGYPT)」;「塞班
(Saipan)」島可視為出海的「鮮卑」;「關(Guam)」島
則出海的「句吳」;「夏威夷(Hawaii)」真乃海外的「
扶餘」,音近臺灣平埔族之一的「洪雅(Honya)」,倒裝
為阿薩密的古國「亞洪(AHOM)」。澳洲東南角的離島「
塔斯馬尼亞(Tasmania)」,其遠親可上溯至唐代的「大
食」;澳洲凱瑟琳峽谷的原住民屬於「陶安」族,這個族
名恰好是「臺灣」的近音;澳洲達爾文市及郊區一帶的
原住民屬「韋伯利」族,可溯源於四川省的「阿壩」藏
族自治州;達爾文市南邊偏東的「阿尼姆(Arnhemland)
」原住民徙置區,幾乎與臺灣西拉雅平埔族記其神靈名
的「阿李母」或「阿立母」同音。
    擺夷人謂巫師的「筆瑪」、謂總巫師的「瑪猛」、
玀玀謂巫師的「筆瑪」實均為一音之轉,而皆音叶「婆
羅門」,音轉為擺夷謂九年一大祭的「猛海」,又音轉為
中國古代稱呼河伯的「冰夷」、「馮夷」或「無夷」,
及謂臺灣西拉雅平埔族巫師的「尪夷」;臺灣凱達喀蘭
平埔族稱女巫的「北投(Patauw)」、滿洲人稱女巫的「
姆達(Muta)」、蒙古語稱女巫的「Udgen」,及稱呼佛教
教主的「佛陀(Buddha)」亦為一音之轉,倒裝為蒙古語
謂巫師的「帖卜」、麼些族稱巫師的「多巴(Tomba)」,
由這些音韻的轉折關係,充份的說明了宗教的前身,實乃
源自遠古以來的圖騰信仰的道理。
    夏威夷土人謂「狗」的「伊利歐」,其實與日本語
謂「狗」的「」之音相去不遠,「夏威夷」既音
「扶餘」,其「歐胡(Oahu)」島又音叶「烏桓」與其土
語打招呼之意的「Aroha(阿羅哈)」,其首府「火奴魯魯
(Honolulu)」音叶「扈倫‧樂浪」,就地理方位觀之,
夏威夷群島的土人實有自東北亞洲出海的可能。「沖繩
」人自稱其國名的「屋其惹」,音叶長江出海口兩岸的
「武進」、「吳江」、「揚中」、「儀徵」、「望江」
等,倒裝為「江陰」,單憑此點即已足以說明「揚子」江
口即是沖繩人出海的前哨站。
    較「句吳」早一步出海,或者說出海以後的「句吳
」,其入於臺灣的就是昔日分佈在蘭陽平野一帶的「卡
瓦蘭」,高郵、贛榆、灌雲、賈汪、句繹、鬼閻、貴陽
、高要、鹽官、陽穀、武康、永康、汪古、冤句等是其
叶音或倒裝。「卡瓦蘭」一作「噶瑪蘭」,兩者本一音
之轉,故宜蘭縣既有觀音、鼓音、廣安、金盈、金岳、
金洋、仲岳、御恩山等「卡瓦」的叶音地名,又有金面
、金面山、月眉、月眉山、淇武蘭川等「噶瑪」的叶音
地名。「句吳」又音轉為高棉、昆明、高密、蓋牟、根
牟、姑墨、耿馬、句鼆、廣牧、蓋馬、群馬(Gunma),及
「Kumamoto(熊本)」的前二音等,又音轉為「Kagoshima
(鹿兒島)」,遼東有蓋牟城,朝鮮半島東北部有蓋馬高原
,群馬、熊本、鹿兒島均為日本縣名,日本的九州在古代
是「熊襲(Kumaso)」的勢力範圍,此族經朝鮮半島渡海
而來,極其顯然;雲南的昆明則高棉的老家也。
    舊大陸民族遷移的路徑,必須放眼整個亞洲大陸來
作觀察,同時應特別將眼光投射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印
度的五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與埃及的尼羅河三角
洲,這是四大古文明最早萌芽而居於先進的地區。開發
較為落後而又鄰近文明先進地區的人民,千方百計的想
進入文明精華區,雖然到後來總免不了被同化的命運。
一群外來的民族移入的地區,如果已有先住民族棲息在
那裏,這時必須看生活空間是不是還很寬敞,這是和平
共存的先決條件,否則就得拚個你死我活了!戰勝的一
方取得生存空間的支配權,戰敗的一方如果不願淪為被
奴役的一群,就只好遷地為良了,這種戲碼自古以來在
世界各地不斷的上演。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之間生存權
與自由行動權的鬥爭是亙久且慘烈的,萬里長城構築的
原始目的在於將兩者分隔開來,這一條埋葬無數枯骨的
血線並沒能阻止游牧民族一波波的南下。
    領袖、首領、司令、君臨、長老、寡人、元首、萬
歲、九五、君王、霸王、大王、大人、統領、共主、主
公、至尊、君主、皇上、陛下、主上、天子等尊稱之
音的部族,在漫長的上古都曾經在中國佔有一席之地。
自從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帝王直接設置郡縣的統一王朝
成立以後,外來民族要大批徙入中國就不容易了!雖然
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也包納吸收了不少棲息在邊陲地
帶的戎狄蠻夷,究竟受了先天地理條件的限制,除了蒙
古與滿清兩次入主中原以外,總是無法將東北、塞北、
西域及青康藏高原長期的置於統轄之下,及至西、北兩
方的威脅減弱,敵人又改從東北與海疆而來了。
    中國本部十八省有許多的地名叫「白馬」或「白沙
」,這兩個叶音的族群其未進入中國本土者,前者往印
度、緬甸方向遷徙,後者或直接出海,或者往南遷徙以
後,又因其他的因素再度出海。「沙巴」、「鮮卑」都
是「白沙」的倒裝,這種一南一北的現象例子很多,例
如:渤海音叶彭亨、依利安音叶挹婁、緬猛音叶茂明安
、沙勞越音叶室韋、塞倫班音叶錫伯、帝摩音叶圖們、
女真音叶南掌或老撾、峇里音叶畢拉爾、摩鹿加與馬六
甲音叶蒙古、吉蔑與滿洲互為倒裝、蘇門答臘的「蘇門
」音叶粟末,「答臘」則音叶蒙古謂窪地的「他拉」等
,其來龍與去脈是不難掌握的。「語族」的劃分誠然有
有其便利處,但是卻也使得有些人的腦筋因而僵化了!
臺灣原住民中有多族父母的稱謂音同滿洲語;「蓮霧」
是南方熱帶的水果,取象於日本語謂「乳房」曰「
(mune)」之倒裝也,南島語族在種族上不也屬蒙古利亞
種嗎?太平洋上北緯二十度一線南、北的住民既無多大
分別,換句話講琉球、日本與臺灣原住民在人種上既都
源自東亞大陸,則「南島」又從何而界定呢?
按:
    「馬」和「驢」交配,固然有足夠的染色體相似,可
以組成合子,並且生下後裔(就是「騾」),但DNA與染色
體究竟不同,以致不可能發生成熟分裂過程,所以騾子就
不能夠產生配子,因而自身不能夠再有生育。「老虎」
與「獅子」的情形亦為如此,雖然同樣的屬於「貓」科,
但是由於所居住環境的關係,各自形成一種「生物隔離
群」,而它們又實在隔離得太長久了,以致於各自的遺傳
結構,經過了長時間,簡直變得太不相同了,終於形成了
與其原始型態迥然有別的兩個新的物種。
    但是,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類,不論是黃、紅、棕、
白、黑的哪兩個種族,結婚交配之後卻都可以產下後裔,
其後代也都仍然具有再生出下一代的生殖能力。根據香
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由「莫頓‧克拉斯」與「哈爾
‧赫爾曼」兩人合著,而由「胡叔仁」所翻譯的<種族面
面觀>一書所載,今日所有的人類都屬於一個物種的一種
變異,以地緣關係而言,不同的性狀是傾向「漸變」的。
雖然地球上的人類確實有「生物隔離群」的存在,卻是
在隔離的時間還沒有長到新物種的形成前,由於他族遷
徙的緣故,本來遠隔的人就會碰在一起,發生了接觸,於
是便有了男女相配情事,起了遺傳交換的作用。
    至少在幾十萬年間,遷移不定原是人類祖先的特色;
大約一萬年前,世界上氣候轉暖,一切煥然改變,已是今
日景象;到了八、九千年前,有件完全新的事情發生了,
他們不再向外飄蕩,到處去找野生動、植物了,轉而在當
地開始馴養些動物、培育些植物,加以保護,用心照料。
由於農藝畜牧普遍推行,糧食供應大見增加,人口數目也
就開始加大,今日世界人口有三分之一以上居住在中國
和印度,其實當冰河末期,這兩處的人口都不見得比別的
地方更為稠密。人類外表上膚色、毛髮、高矮、五官等
種種差異,實乃各自因應環境而調適之結果也。
    <種族面面觀>又云:「在『新世界』內,人們繼續從
北美外移;有人認為,在八千年前左右,人類最初到達了
南美洲的極邊。」古亞洲人從亞洲的東北角跨過狹窄的
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而後再由此逐步往南
遷移,終於遍佈南北美二洲,這是學術界一貫的說法。除
了北美洲北部的愛斯基摩人以外,我認為這個說法實在
很值得重新商榷。試看,今日的美、加二國,美國的富強
執世界之牛耳,加拿大國民生活水平之高舉世稱羨,然而
為何印第安人並未能在北美大陸建立大帝國?反而自有
史以來的大帝國,諸如建立在墨西哥的馬雅古國,以及建
立在祕魯的印迦帝國,在自然條件不如北美之下,反而能
夠蔚為大國?參考衛聚賢先生的著作,吾人可明瞭美洲特
產的動植礦物,有多種早已為中國人所知;祕魯的中國式
建築風格與圖案,及其海岸邊中國古代石製船錠的發現
尤引人入勝。故我以為最少自墨西哥以南的美洲土著,
實自大洋洲漂洋過海而來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