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汝南桓景隨費
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
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
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
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
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以上是重陽節諸般習俗之
由來的一貫說法,其實乃是道教的神仙思想,結合承傳自
遠古以來的圖騰信仰,所附會而造作的仙話。本文將就
傳說的內容考釋,以揭開其未被包裹以前的真面目。
    節日的本義乃是時節,<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
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登
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中國傳統的天文學乃陰陽
合曆,依照自然星象寒暑氣候,除劃分一年為四季外又細
分為二十四節氣,如立春節、雨水氣、清明節、穀雨氣
等是。此外,中國人自太陰曆的正月初一日起,又訂三月
三日為上巳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七月七日為乞巧節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等,<易經>以數字配合八卦,偶數為
陰、奇數為陽,九為最大之陽數,故謂雙九為重陽也。
    就音韻學言,「ㄐ、ㄑ」聲母本由「ㄍ、ㄎ」聲母
演變而來,「ㄉ、ㄊ」聲母又可衍生出「ㄗ、ㄘ」聲母,
今閩南語「九」猶音近國語「高」,古音「重九」實音
近「登高」,故因諧音而導引出此一風俗,猶如為祈求團
圓而製作湯圓、為旺來諧音而供獻鳳梨也。<風土記>:
「九月九日折茱萸房插頭,可辟惡氣。」王維<九月九日
憶山東兄弟>:「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
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為地名,<水經
注>:「邵陵水東北出益縣,其閒逕流三峽,名為茱萸江。
」古地名、山水名、部族名均即是圖騰名,見李宗侗<中
國古代社會史>。「惡」音同「鱷」,上古中國人奉「龍
」為圖騰,龍即是鱷,傳說「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
原始的圖騰名,女媧分化出龍、鱷兩音。亞、堊、惡本
同一字,「亞」字實鱷抽象的象形;龍又音近「楝」,<荊
楚歲時記>云:「蛟龍畏楝,故端午以楝葉包,投江中祭
屈原。」「畏楝」實乃女媧倒裝,「惡氣」則為茱萸倒
裝,此即「蛟龍畏楝」、「可辟惡氣」的真象。
    「重陽」音叶奇異、詫異、薔薇、屈軼(草名)、徜
徉、沉吟、遲疑、悵怏、錯愕、強硬、傾軋、醜惡、屈
抑、嘈嗷、(舉頭)、猜疑、讎眱(熟視不說話)、騶
虞(獸名)、叫奡、倨傲、驕傲、驚疑、驚訝、警畏、注
意、作威、作惡、欺壓、欺侮、僭越、僵硬、桀驁、饑
餓、窒礙、阻礙、詐偽、覬覦、羈押、監押、期頤、搘
頤(深思)、(獸名)、茱萸等,此盛茱萸以繫臂、折
茱萸房插頭、婦人帶茱萸囊之由來也。凡此本皆是圖騰
名、本皆形容鱷,爾後再由音生義,並依音義覓字。<說
文>:「騶虞白虎黑文,尾長于身,仁獸,食自死之肉。」
此騶虞乃是鱷;<神異經>:「西方有獸長短如人,羊頭猴
尾,名,健行。」去石加虫為,即是鱷,此
亦是鱷;<田俅子>佚文載有:「黃帝時有草生於庭階,若
佞人入朝,則草指之,名曰屈軼。」的神話,此無異觸邪
神羊「獬」的翻版,皆肇端於圖騰信仰。
    「七七」音叶「乞巧」,「七七」又音轉為「七夕
」,因此滋生出七夕乞巧的習俗。閩南語「七七」音叶
「七星」,故民間又以七夕為七星娘娘千秋(按:「七夕
」音叶「七仙」,因而衍生出「七仙女」的傳說;七仙女
一變為「七星娘娘」,與媽祖的傳說相結合後又轉變為
「七娘媽」,民間奉之為保護兒童之神。)<小爾雅>:「
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物的頭或尾謂之兩端,五
音同午,且為奇數,故五月五日又謂之「端午」或「端陽
」。<韻會>:「上巳,節名。」<韓詩章句>:「鄭國之俗
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袚除不祥。」
<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已也。」「
三三」音叶「上巳」,又音轉為「玄天」、「上帝」(此
乃「鄯善」、「善闡」、「刪單」之間的音韻變化),故
三月三日又為玄天上帝之萬壽。十一月十一日今並無訂
為任何節日,但農民曆載明為太乙天尊聖誕,「太乙」音
叶「端一」,其以此日為神明生日,想必仍是由於叶音。
「蛟龍」音叶「絳囊」,又音轉為「茱萸」,故「卓犖」
義同「卓爾」、「蕞芮」義同「蕞爾」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