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七月份臺灣大風雨,因
山洪暴發,溪流滿急,導致原經蘇厝甲、羨子林間轉北
過蕭壠社,由漚汪西流入海之灣裡溪,於蘇厝甲西邊沖
缺溪岸,改道向西港南流注入臺江內海;合哆囉嘓社北
九重溪之流,過雙溪口西南出小龍船窩,過下急水的急
水溪本流入倒風內海,也於這次大風雨改道,經北門嶼
北方入於大海;原以布袋鎮冬港邊之鹽水溪為其舊溪道
的八掌溪,後經改道自飷水港經鹽水港流入倒風內海,
而倒風內海逐漸淤塞,成為目前之河道。
    今昔臺南縣市的海岸線實大相徑廷,由於今曾文溪
(昔灣裡溪)挾帶大量泥沙所形成的沖積扇,自麻豆、安
定以西形成一個略向西北走向的半島,在這個半島的外
環自北而南,又有北鯤身、北門嶼、馬沙溝、青鯤身、
南鯤身、加走灣、隙子島、北線尾島、一至七鯤身等海
汕沙洲護衛,半島的兩側自然形成兩個內海,在這些沙
洲與內陸之間所形成的內海,自青鯤身以南、二層行溪
以北,中間部份向東深入至新市的,稱之為「臺江內海
」;其在魍港以南、北門嶼以東的分成三個港汊,北為
鐵線橋港、南為茅港尾港、西南為麻豆港,又分內外倒
風澳,這一片海域即所謂的「倒風內海」。
    關於「倒風」這一內海得名的由來,翁佳音與林孟
欣合作的「荷蘭文獻中的倒風港」一文中說:「地名起
源,應來自港內北季風吹時『水深浪湧』而名之。」然
而高拱乾<臺灣府志>載:「倒豐港並竹橋港一所,徵銀
一十一兩二錢八分九釐六毫。」「倒風」作「倒豐」,
用字並無一定,可見其本是不確定的擬音字。學甲鎮的
新芳里舊名「倒風寮」,除可作為這個內海曾經存在的
憑弔以外,這個內海的得名亦可能即肇因於此。但亦有
人持反對意見,理由是倒風寮只不過是個位置偏僻的小
小寒村,並沒有任何比較突出的地理條件,憑甚麼以其
地名作為這個內海的總稱?
    其實,荷據時期、明鄭時期、清朝時期,甚至日據
時期多有原極興旺繁華之地,歷經滄海桑田之變,終於
沒沒無聞甚至了無痕跡者!例如明鄭天興州的州治,如
今只是佳里鎮轄下的一個里;明鄭開化里的行政中心,
如今只是下營鄉轄下的一個村;清朝時期的果毅後堡,
目前是柳營鄉的轄區;清朝時期的太子宮堡,目前是新
營市的轄區。故倒風寮曾經活躍一時也未可知,據前引
府志所載,則其為清初徵港餉之地,且倒風港三汊之一
的茅港尾,因位居內海最深入內陸之處,其閩南語讀音
最初實為「倒風港尾」,省略掉一音而為「風港尾」,
而後又音訛而成為「茅港尾」;在茅港尾的左近又有一
名叫園子頂的聚落,而閩南語「園子頂」正即是「倒風
」的倒裝,這是原住民社名音譯最有力的佐證。
    「倒風」又音叶「東番」,在臺灣「流求」之名為
現在琉球所奪,而臺灣之名未顯之際,有很長一段時間
大陸方面普遍稱這座島為「東番」,例如明‧宣德年間
莆田人周嬰著<遠遊篇>載有東番記一章、明‧萬曆三十
一年連江人陳第撰有<東番記>一書。而在荷蘭人尚未入
據赤崁之前,倒風內海的地理環境實較臺江內海為佳,
故海盜顏思齊、鄭芝龍以笨港(雲林北港)為基地,林道
乾、林鳳以魍港(嘉義布袋)、大奎壁(臺南鹽水)為巢穴
,均不在臺江範圍。故此港灣最初有可能即稱為「東番
港」,而後因為港灣內有稱為「倒風」的地名,又因為
「東番」已成為全島的總稱,其港名漸漸的向「倒風」
靠,終至「東番」一名銷聲匿跡。從音韻上來探求,「
東番」實亦「臺灣」之音轉(按:東北的「達呼爾」族
中視<大陸尋奇>稱「達斡爾」),浙江寧波之東北方有
鎮海港、舟山群島有定海、閩北的連江也有定海、粵東
有達濠、閩南的海澄東南有鎮海角,又有號稱海澄咽喉
的燈火寨、澎湖白沙島有鎮海港,又有離島曰燈火礁,
凡此皆「東番」這一組叶音在大陸上的根也!如同園子
頂之於倒風,鎮海、燈火是皆「海澄」倒裝之音也!閩
南語「園子頂」音近鄰近的「蕃子田」,蕃子田在清末
猶為純粹平埔族的社域,兩地漢化有遲速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