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字從女、生,「圖騰」的原義在於「生生」
    ,「姓」的源頭乃是「圖騰」。
(二)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
    「鱷」。相傳「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原始之
    圖騰名,「女媧」分化出龍、鱷兩音。
(三)上古人於圖騰又有「化」的關念,故一切名目的圖
    騰如狼、鳥等,皆由龍圖騰所衍生。
(四)一切的語詞均為「女媧」一詞所衍生,再由音生義
    ,及至文字發明之後,再依音義覓字。由「女媧」
    及其倒裝的「臥龍」,至「肅慎」及其倒裝的「賽
    夏」,共計可分成55X2組複音語詞。
(五)每一組圖騰名都是「部族」名,上古人的「姓」皆
    源自圖騰名,故最初「姓」常即是「部族」名。
(六)「姓」是所以統系百世,以別婚姻;「氏」則是所
    以別子孫所由自,以貴功德的。中國人是先有了姓
    再有氏的,後來氏逐漸取代了姓。
(七)「雙音節語」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型態,「多音節語
    」由「雙音節語」所衍生,「單音節語」是「雙音
    節語」省略簡化的結果。故中國人最初的姓氏均是
    由兩個音節組成的「複姓」。
(八)今人統括古人得姓受氏之三十八種因素,如「以國
    為氏」等,除代北複姓、關西複姓、代北三字姓以
    外,都不是中國上古人最初得姓的途徑。
 
推翻舊說談「姓源」
    李宗侗先生於民國四十三年九月初版的<中國古代
社會史>,是最早用圖騰現象解釋中國古代社會的少數
學術著作之一,其第一章圖騰與姓、第四章圖騰團及圖
騰的地域化、第八章個人圖騰與名,是從西方引進的圖
騰學與中國的古代社會史,進行了未曾有過的第一次接
觸,可惜由於漢語已然是舉世獨一無二的單音語族,以
致於沒能在接觸的瞬間即刻爆出燦爛的火花。
    法國人杜爾幹說:「圖騰是一種生物或非生物,大
多數是植物或動物,這團體自信出自牠,牠并作為團體
的徽幟及他們共有的姓。」信同種圖騰的人合成一個團
體,這個團體稱為圖騰團。他們相信不論以前的祖先,
或現在的人或將來的子孫,皆直接出自圖騰。較原始的
初民社會中,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同一圖騰團的人,
皆相信所有的團員都是由於女子同圖騰的接觸而生的。
這裏所謂接觸,指著廣泛的接觸,比如走到圖騰面前而
有所感動即是。初民在某一個階段,是相信圖騰團的團
員皆直接出自圖騰。圖騰的原意在於生生,只有生物可
以生生不已,這必是初民以生物為圖騰的理由。
    圖騰與姓的關係,可以用幾種的理由來證明:例如
<左傳‧隱公八年>:「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
姓。」<說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禮‧曲
禮>:「納女於天子,曰備百姓。鄭注:姓之言生也。
」<白虎通‧姓名篇>:「姓者,生也,人所稟天氣所以
生者也。」<詩‧麟趾>:「振振公姓。毛傳:公姓,公
生也。」可見姓是表示人所以生,與現在初民對圖騰之
觀念相同。並且較古的時代,姓與生只是一個字,所以
公羊、穀梁傳定公四年蔡大夫公孫姓,左傳作公孫生。
古文尚書汩作、九共、槁序:「別生分類。」亦即「
別姓分族」。在周代銅器中,例如史頌敦「百生」、兮
甲盤「諸侯百生」、齊侯鎛「保護百生」,百生皆係百
姓,可見東西周人尚稱百姓曰百生。
    嬰兒自脫離母體「呱呱墜地」,所發出的哭叫聲無
不都是「哇」。接連兩聲「哇」之間,必膠著出一「Na
」音,此音與「哇」合音聽起來就像女媧。傳說「女媧
」摶黃土造人,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上古人本操複音
語、奉「龍」為圖騰,龍就是「鱷」,女媧音協你我、
弄瓦(生女)、黎元、人員、人煙等,倒裝為吾人、我倆
、吾儂、嫛婗(人始生)、日本語謂鱷的「(Wani)」
等,分化出你、我或龍、鱷等兩組音。吾人既為龍所生
,即自稱為龍,稍音轉為儂,又音轉為人。所有一切的
複音語詞均為「女媧」或其倒裝的「臥龍」所衍生,至
「肅慎」及其倒裝的「賽夏」共計可分成110組,再由
音生義,及至有了文字之後,再依音韻覓字。圖騰名與
幼鱷及幼兒的哭叫聲相結合,人類的文明於焉展開。
    <中國古代社會史>第四章第一節講得好:「不只地
名由於圖騰團的定居,山名、水名亦皆如此。考證家每
謂地由水得名,但水名又何自來?這不過將解釋的困難
退後,而非得到確切的解釋。其實地、水、山的得名,
皆由於圖騰團的定居其地。」這段話可以破千古之妄,
蓋中國文人最喜望文生義、穿鑿附會,如釋「天目」山
云「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釋「峨
嵋」山云「兩山相對如峨眉」、釋「」縣云「其地
下多蟲,因以為名。」、釋「秭歸」縣云「屈原此
縣人,被放,姊來,因名其地。」其實古地名即是社名
、部族名,也就是圖騰名,而最初僅是記音,不必定有
若何含意,例如錢塘、義烏、博羅、番禺、合肥、即墨
、邯鄲、洪桐、陽穀、儀徵、梓潼、邡、扶風、盩厔
、敦煌、蒙自、箇舊、越嶲、犍為、米脂、鄔等一定
有確切的答案乎?金陵、江寧固皆南京之舊名也。
    <通志‧氏族略>:「葛氏有三,嬴氏之後以國為氏
。又,諸葛,有熊氏之後有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
諸葛。」此外又有「葛嬰之後居諸縣,謂之諸葛。」、
諸葛瑾「其先葛氏,本瑯琊諸縣人,後遷陽都,陽都先
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等說法。中國人素來強調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諸縣葛氏,故稱諸葛」之
說不足採信。浙江省也有個叫諸葛的地名,又有個叫做
「諸暨」的縣名,春秋時代的越國有「諸稽」這個複姓
,詹葛、諸葛、諸暨、諸稽實乃一音之轉,複音語詞是
人類語言最基本的型態,詹葛、諸葛省音為葛才是歷史
的真象。鮮卑三部大人分別以宇文、慕容、拓跋為姓,
部名即其部酋之姓;匈奴單于姓虛連鞮氏,異姓名族為
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蘭氏似即匈奴的
本支。鮮卑、須卜、粟末、室韋、興安一音之轉,古鮮
卑山即今興安嶺,古人以為「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正確的說法是山嶺因族群的棲息而得名。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中國目前使用的漢字姓氏約
為三千零五十個,而在漢民族中有百分之八十七的人僅
用了一百個常用姓氏,亦即在十一億人口中約有九點五
億多人只用了一百個姓氏。在這一百個姓氏中,前十九
個大姓的人口卻佔了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點六,也
就是全國大約有一半人口只使用這十九個姓氏。而在這
十九個大姓中,居於前三位的李、王、張三個「超級大
姓」則佔了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點四,也就是說全
國約有二點五億的人只用了這三個姓。由於中國最常見
的一百個漢族姓氏都是單音,而單音本自複音省略而來
,其省略的途逕每複雜而多變化,事實上已到了莫可究
詰的一個程度,例如流黃、留黃、硫黃、鵹黃、內黃、
飛黃、外黃、大黃、地黃、貼黃、翠黃、雌黃、倉黃、
乘黃、中黃、黃池、黃藏、黃澤、黃目、黃門、黃口等
都有可能是黃姓的源頭,出自金天氏、陸終、伯益的分
別是哪一支?恐怕就不易說得上來了。
      江蘇省的蘇州或吳縣舊名「姑蘇」,附近的「崑山
」是其叶音;透過《三國演義》,可以得知沛縣舊名「小
沛」、邳縣舊名「下邳」,兩者同韻相叶;揚州舊名「
維揚」、通州舊名「南通」,至今猶可確知無誤。福建
省的汀州舊名「長汀」,沙縣舊名「富沙」,福州、泉
州、漳州等的另一音實難確知。浙江省的杭州舊名「餘
杭」,音叶雲和、玉環,海鹽、黃巖、富陽是其倒裝。
安徽省的宿州舊名「宿遷」、壽縣舊名「壽春」,兩者
同韻相叶;透過古籍,方知黟縣舊名「北黟」。湖北省
的蘄州舊名「蘄春」,歸州舊名「秭歸」,其他單音的
州縣均不易知其全名。河南省的輝縣舊名「衛輝」;四
川省的涪州舊名「涪陵」;山東省的單縣蓋春秋之「單
父」邑;江西省的贛縣原名應與「章貢」有關;海南島
的儋縣舊名「儋耳」;甘肅省的蘭州,由其鄰近的皋蘭
山推知其舊名「皋蘭」,本部十八省原名可考的單音州
縣名,已知者遠比未知者少得多。河南省的平頂山市音
西周時為應國地,遂謂其圖騰為「鷹」,未聞山西省的
應縣亦有此一說,作學問不應如此武斷。
    在臺灣佔人口上絕大多數的閩南移民後裔,把自己
叫做臺灣人、稱自己所講的話叫臺灣話。無論是閩南人
或客家人,無不都以正統的漢人自居,但是卻有一個奇
特的現象,那便是惟獨客家移民在邸宅的大門上標示有
堂號與郡望,閩南移民的後裔則無此作風。臺南縣七股
鄉的篤加村,是全村都姓「邱」而未雜外姓的單姓部落
,該村建有一座奉祀邱姓祖先的「河南堂」,祠堂牆壁
上還立有石碑,詳述祖先曾赴唐山探親的經過。然而據
已故地方耆宿吳新榮先生的說法,謂該村老少本是平埔
原住民的後裔,然則該村的祠堂豈非有意的造假?客家
(Hakka)本是族名的音讀,世人望文生義,誤以其人為
晚期南下之客,然則誤會導致客家族人以最純正的漢人
自居;客家話又音訛畬客口中的「奧老」為「河洛」,
「甌駱」後裔的閩南人樂得以正統的漢人自居,何嘗知
道中華民族根本就是民族的大熔爐?
    何喬遠<閩書‧卷152>謂:「永嘉二年中原板蕩,
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
、胡是也。」今陳、林、黃高居臺灣前三大姓,而詹、
丘二姓則顯然有客家人高過甌駱人的趨勢,可見其入於
甌駱就成為甌駱、入於客家則成為客家,這就是「漢化
」的真象。自命為西拉雅平埔族之研究專家的楊森富,
說「姓『利』者,原姓為『利毒』」、「『李』姓,乃
原姓『礁巴李(Tabari)』的簡稱」、「『卓』姓族人來
自旗山鎮碌碡坑」、「『哀』姓族人來自新市鄉道爺」
、「『來』姓族人來自六龜鄉寶來」、「『冬』姓及『
佟』姓族人來自里港鄉茄苳腳」等,這個說法如果屬實
,則其得姓的途逕與古代的中國人並無不同。<隋書>東
夷傳流求國條,謂當時的流求國(按:即今臺灣):「其
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歡斯」音協「扶西」,「
扶西」是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的姓,當年陳稜率
兵攻打流求國的登陸處(波羅檀至低沒檀),若仍有「歡
斯」一姓,當是甚有興味的一件事。
    自「女媧」及其倒裝的「臥龍」開始,衍生出女皇
─黃龍、女魃─蟠龍、女禖─尨龍、女隤─毒龍、女古
─亢龍、女嬌─蛟龍、女虔─螭龍、女希─蜥龍、女祿
─驪龍等帶「女」字頭「龍」字尾的複音語詞。又音轉
為有虞─榆罔、有扈─夫餘、有庳─百越、有牧─閩越
、有邰─大越、有鬲─句吳、有祖─江疑、有巢─蚩尤
、有熊─軒轅等帶「有」字頭「越」字尾的複音語詞。
又音轉為瀚海─防風、旱魃─彭亨、濊貊─靺鞨、黃帝
─帝鴻、回鶻─可汗、府君─君侯、海滄─滄海、伏犧
─夏后等「ㄏ」、「ㄈ」系統的複音語詞。又音轉為蚌
埠─蒲阪、北冥─蒙亳、拔都─拓跋、盤古─戈壁、辟
疆─詹卑、阪泉─赤壁、彭戲─鮮卑等「ㄅ」、「ㄆ」
系統的複音語詞。又音轉為孟買─蠻莫、冒頓─頭曼、
蒙古─昆莫、膜晝─鄒牟、莫愁─魑魅、麼些─粟末等
「万」、「ㄇ」系統的複音語詞。又音轉為韃靼─帝臺
、獨孤─孤獨、突厥─鄒屠、屠耆─契丹、唐山─玄菟
等「ㄉ」、「ㄊ」系統;共工─高緺、古宗─斟灌、
─倉庚、廣信─少廣等「ㄍ」、「ㄎ」系統;鳩茲─
諸稽、激楚─倉頡、顓頊─神州等「ㄐ」、「ㄓ」系統
;蠶叢─窮奇、赤縣─夏池等「ㄑ」、「ㄘ」系統;肅
慎─賽夏等「ㄒ」、「ㄙ」、「ㄕ」系統的複音語詞,
愈前面的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也愈早。
    王泉根<華夏姓氏之謎>以為李、劉、趙、朱等世族
望姓往往在歷史上就是「國姓」,而王、張、陳、楊、
孫、高、郭、馬等也曾為「帝王之姓」,本就已經是聲
勢大、影響廣,再通過賜姓,有不少別的姓氏改為帝王
之姓,經過歷史的長期累積,這些姓氏的人口就急劇增
加,以致造成今天這樣的大姓人口「爆炸」的狀況。其
實,前一百大姓的李、劉、林、羅、梁、呂、盧、任、
廖、陸、龍、雷、黎、賴等十四姓都是「女」的協音;
王、楊、吳、于、袁、魏、葉、閻、余、汪、姚、萬、
尹、易、武、文等十六姓都協音「媧」;而排行第三的
張、第五的陳之間,竟就有著<廣韻>:「陳,張也。」
的訓義。<字彙補>:「震旦,中國也。」國語「陳」音
同「辰」,日本語的「陳」音()近「震」,閩南
語的「陳」音近「旦」,分化自「震旦」,故「唐山─
少典」、「震旦─突厥」、「屠耆─契丹」這三組複音
語詞,在<中國各省縣名協音(含倒裝)排名表>中,分別
高居第16、25、26,非關帝王賜姓也。
    美國常用男名有亞倫(Alan)、查禮士(Charles)、
安東尼(Antony)、亞瑟(Arthur)、大衛(David)、狄克
(Dick)、克拉克(Clark)、喬治(George)、卡爾(Karl)
、愛德華(Edward)、霍華(Howard)、詹姆士(James)、
亨利(Henry)、馬克(Mark)、保羅(Paul)、約翰(John)
、路易(Louis)、雷諾(Reynold)、勞勃(Robert)、詹森
(Johnson)、納爾遜(Nelson)、史蒂夫(Steve)、菲力浦
(Philip)、彼得(Peter)、威廉(William)等,凡此皆係
沿用圖騰名,中古以前的中國人亦有此風,如晉惠公名
夷吾,管仲亦名夷吾、齊景公名杵臼,晉有公孫杵臼、
齊宣王名辟疆,衛侯燬亦原名辟疆、楚有大臣司馬子期
,伯牙有知音之交名鍾子期、魏公子信陵君名無忌,楚
有大夫費無忌,唐有長孫無忌、趙有藺相如,漢有司馬
相如等,古代人名不分男女很長一段時間亦均沿用圖騰
名,終因漢字之特殊功能而逐漸消失。
    <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註:能生
非類曰化。疏:鳩化為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鼠化
為鴽,雀化為蛤、蜃之等,皆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
。」<易‧繫辭>:「擬議以成其變化。」由於有了「化
」的概念,上古人以為萬物皆圖騰所化,所以儘管圖騰
所呈現出來的面貌林林總總,追溯其源頭卻只有一種,
那就是「龍」,也就是「鱷」。李宗侗不明此理,把「
齊」字釋為齊禾,把「秦」字釋為「秦禾」------,於
某一姓以某物為圖騰,宛如拆字作說文解字一般。雖然
有了「昆吾即壺」、「踟躕兩字中,保存朱之初音」、
「台讀台加怡」等發現,卻未能進一步證明「昆吾分化
出壼、壺二音」、「蜘蛛、踟躕、躊躇、躑躅、蹢、
跱、跢跦、蹉跎等皆一音之轉,再由音生義」、「臺
有狐音,臺駘當讀如狐駘」,是以沒能在圖騰學、音韻
學等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突破。「昆吾」音協「鯀禹」,
傳說遂訛鯀、禹為父子二人;<書‧呂刑>:「乃命重黎
。傳:重即羲,黎即和。」<書‧堯典>:「乃命羲和。
傳: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重黎
、羲和均被一分為二;羅斛音協老虎,大理白族語「羅
」即「虎」,複音逐漸省略而為單音;滿姓「鈕姑祿」
音協狼狗,故有「狼」之義,又改寫作「郎」。
    本文題目之所以冠「推翻舊說」者,古人所列得姓
受氏之(一)以國為氏(二)以郡國為氏(三)以邑為氏(四)
以鄉為氏(五)以亭為氏(六)以地為氏(七)以姓為氏(八)
以名為氏(九)以字為氏(十)以次為氏(11)以族為氏(12)
以官為氏(13)以爵為氏(14)以吉德為氏(15)以凶德為氏
(16)以技為氏(17)以事為氏(18)以諡為氏(19)以爵系為
氏(20)以國系為氏(21)以族系為氏(22)以國爵為氏(23)
以邑系為氏(24)以官名為氏(25)以邑諡為氏(26)以諡氏
為氏(27)以爵諡為氏(28)代北複姓(29)關西複姓(30)代
北三字姓(31)皇帝賜姓(32)以樹為氏(33)以嫡庶為氏
(34)以所業為氏(35)以居處為氏(36)以認字為氏(37)以
入籍為氏(38)以入贅為氏等因素,本文一概不予理會,
本文所追求的不過如關西複姓、代北複姓、代北三字姓
等,再也純樸不過的古人得姓的原始真象。古地名、國
名、部族名等皆與姓氏有關,甌駱、倭奴、夜郎、窩泥
、哀牢、文郎、瓦剌、烏壘、伊列、俄洛、鴨綠、阿蘭
、阿榮、阿怒、伊朗、尉犁、郁立、挹婁、伊耐、烏喇
等皆一音之轉,或為國名、或為地名、或為姓氏,若能
在這樣的基礎下結成聯盟、定期集會、出版刊物、文化
交流,想必是頗饒興味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臺灣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