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收復臺灣,以赤崁
為東都明京,轄一府二縣,府名承天,縣曰天興、萬年。
鄭經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收臺灣入版圖,行政區域大
體沿襲明鄭舊制,設分巡臺廈兵備道,屬福建布政使司,
領一府三縣:府曰臺灣府,改天興州為諸羅縣,分萬年州
為臺灣及鳳山二縣(附郭一縣曰臺灣縣,北為諸羅縣,南
為鳳山縣)。時以土地寥曠,鳳山縣署尚僑居於府治。
    諸羅縣原設縣署於今臺南縣佳里鎮的佳里興,乃沿
襲明鄭之舊。佳里興與其南邊原為平埔族蕭壠社所在地
的佳里近在咫尺,卻分屬開化、安定二里。昔日的曾文
溪界於兩地之間,經今將軍鄉的漚汪入海,後曾文溪於清
.道光三年改道,從西港鄉南方西流入海,原來的河床乃
逐漸淤塞,兩地終於毗連在一起。
    康熙四十三年,以佳里興位置濱海(倒風內海)不宜
建城,乃籌建縣署於「諸羅山庄(今嘉義市)」。<諸羅縣
志.卷二.建置志.城池記>云:「諸羅自康熙二十三年卜
縣治于諸羅山,城未築。四十三年,奉文歸治。」言下之
意,似乎諸羅縣即因縣治預定地的諸羅山庄而得名,然而
以宜蘭縣舊名「噶瑪蘭廳」為例,何以不名諸羅縣為「
諸羅山縣」呢?縣志於卜縣治之年又有二十年的誤差,其
所云奉文歸治之年,實即始籌建縣署之年。
    嘉義市原本是洪雅平埔族「諸羅山社(Tirosen)」
社址,據日人安倍明義氏<台灣地名研究>云:「荷蘭人的
文書中記載著:鄭軍攻進臺灣時,當時在赤崁之北的荷蘭
人先到索蘭(蕭壠)避難,可是由於該地不穩,又撤退到麥
達(麻豆),更輾轉到多魯哥(哆囉嘓),後因食糧缺乏再向
北方的帝洛森(諸羅山)退卻。」則閩南語「諸羅山」本
應作「豬羅山」,而讀如國語「帝洛森」;嘉義市又有「
山子頂」,「豬(羅)山」、「山(子)頂」互為倒裝。
    阿里山鄉有塔山又有祝山,「帝洛山」急讀之實音
叶「塔山」,「諸(羅)山」則音叶「祝山」,「洛」或「
羅」本是前後兩音之間所拖出來的音,即使「Tirosan」
讀如「諸羅山」,「塔山」、「祝山」都跟「諸羅」無
關。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謂『斗六街原為洪雅平
埔族斗六門柴裡社(Talackbayan Arrissangh)』,在阿里山
東北的南投縣南端有沙里仙溪,阿里山山脈在臺南縣的
部份有烏山頭、大烏山等稱號;臺南縣的烏山頭附近及
高雄縣的仁武鄉均有叫赤山的地名,臺南縣的左鎮鄉有
草山,高雄市有柴山,祝山、赤山、草山、柴山、沙里仙
、「Arrissangh(柴裡社)」、阿里山、烏山之間存在著
音韻變化關係。大武壠盆地內雖亦有斗六部落,然「
斗六門」實乃斗南舊名「他里霧」的叶音。
    佳里興東南約兩公里處,為佳里鎮的子龍廟,曾文溪
殘存一段河道於此,今猶保留菜寮溪(曾文溪別名)之名,
或云此地由於建有奉祀蜀漢常山趙子龍的廟宇,故以廟
名做為地名,然而鄰近的麻豆鎮有莊禮寮及蔥仔寮與荃
仔林、學甲鎮有棧寮與草湳、北門鄉有珠蘆塭、鹽水鎮
有二庄與田寮、下營鄉有十六甲、西港鄉有劉厝、七股
鄉有樹林與謝仔寮;東南方的大內鄉原名內庄,鄉內有石
仔瀨、善化鎮有什乃、山上鄉有南州、新市鄉有石瀨埔
、南化鄉舊名南庄,鄉內有七苓與草人埔、楠西鄉有青
龍坑及盧芝潭與蘆芝園、關廟鄉有樹仔林、左鎮鄉有內
庄又有草湳及兩處菜寮、子龍廟附近亦有菜寮、龍崎鄉
與內門鄉均有龍船、龍崎鄉有龍船窩、左鎮鄉有龍船荷
、龍崎鄉又有刺子崙及樹子林與鳥子寮、仁德鄉有二層
行、南高二縣的交界有溪名二層行、高雄縣有田寮鄉、
甲仙鄉也有田寮、湖內鄉與岡山鎮均有劉厝、岡山鎮有
石螺潭與菜寮、燕巢鄉有石路及水瀨與六十石、旗山鎮
有水立、內門鄉有田螺堀與石苓埔、杉林鄉有莿仔寮、
六龜鄉有草湳、屏東縣的高樹鄉有上下兩菜寮;東北方
的東山鄉有子龍廳與冷水坑及湳田與兩處田寮子、白河
鎮有內洲子、後壁鄉有菁寮、嘉義縣有鹿草鄉、布袋鎮
有振寮與內田及洲子寮與樹林頭、中埔鄉有田寮仔與三
處田寮及石硦山與石硦及赤蘭埔與庄內及劉厝、水上鄉
有南靖及赤蘭溪與石路仔、大埔鄉有草嶺及七瀨子與田
子、竹崎鄉有南靖厝與田仔及樟腦寮與田寮及李厝與
盧厝挖及兩處賴厝、梅山鄉有南靖寮與青寮頂及利眾洞
與紙寮坑及青年嶺與蛇仔嶺、番路鄉有劉厝及李厝與
田子、溪口鄉有南靖厝與柴林腳、新港鄉有籃仔厝、大
林鎮有石仔寮與林子前、朴子市有內厝、六腳鄉有田寮
、阿里山鄉有里佳村與來吉村及麟芷山、雲林古坑鄉有
草嶺、嘉義市有劉厝與盧厝等,而子龍、諸羅、莊禮、
棧寮、振寮、珠蘆、什奶、水立、水瀨、十六、石路、
石苓、石瀨、石硦、石螺、樟腦、庄內、紙寮、石仔瀨
、石仔寮、蛇仔嶺、荃仔林、洲子寮、謝仔寮、鳥子寮
、樹仔林、蔥仔寮、莿仔寮、刺子崙、草湳、草濫、樹
林、柴林、車路、赤蘭、草人、草嶺、七苓、七瀨、田
子、田螺、青龍、青年、菁寮、青寮、菜寮等的閩南語
音,卻顯然為同音的異譯,鹿草、劉厝、盧厝、林厝、李
厝、賴厝、內厝、內田、湳田、籃仔厝、林子前、麟芷
、龍船、利眾、二庄、二層、內洲、南靖、南州、南庄
、六十、冷水、盧芝、蘆芝、里佳、來吉、龍船荷、龍
船窩、曹族全名的「羅茲阿」等則為其倒裝(按:里佳、
來吉須讀國語音),「二層行」正音叶其發源地附近的「
龍船荷」,而奉祀常山趙子龍的廟宇卻僅見於本縣兩處,
其以地名音諧「子龍」,乃因而興建「子龍廟」、「子
龍廳」也明矣!「諸羅」蓋即昔日菜寮溪出海口一帶的
總名也,故鄭氏臺灣地圖所記「召籠社」即後之「蕭
社」,「召籠」、「蕭壠」一音之轉,而「召籠」音叶「
諸羅」、「棧寮」,古菜寮溪在學甲、將軍二鄉之間的
棧寮出海,「菜寮溪」最初當即名曰「召籠溪」,此「諸
羅縣」一名之由來也!鄭氏臺灣地圖記有「茄哩嶼」,
陳第<東番記>記為「加哩林」,其地即今「佳里興」。
「茄哩」音近「佳里」,「佳里」加「天興」而略去一
音即為「佳里興」焉。國語「諸羅」亦音近「佳里」,
閩南語則不然。「佳里興堡」成立時今「佳里」猶為「
蕭壠」堡內之「蕭壠」庄,今名顯然在完成了二堡的合
併之後,始由「佳里興」省去一音者也。
    臺灣早期的閩南移民,有把「埤頭」說成「埤子頭
」、把「港尾」說成「港子尾」的習慣,除了「噶瑪蘭
廳」以外,「鹽水港廳」、「花蓮港廳」、「蕃薯寮廳
」、「埔里社廳」等,因一般人都如此稱呼,即無妨其亦
為三個字的廳名。「卑南覓」本是「普由馬」的同音異
譯,本讀如「巴拿馬」,「南」或「拿」乃前後二音所膠
著而生,一如「土魯番」之於「吐蕃」,其精髓在「漂馬
」二音,被略去一音後稱其族名曰「卑南族」、廳名曰
「卑南廳」,這實在是錯得離譜,漢人移民開發這個地區
較他處晚得多,可見這乃是出自官方的昏庸手筆,一般的
老百姓反而比較能忠實的讀出原音,每當提到嘉義市的
舊名,仍然是三個字的「諸羅山」。
    鳳山舊城原在現高雄市左營區埤東、埤西、埤南、
埤北等里,即舊大字興隆庄埤子頭的地方。康熙六十一
年朱一貴之亂平定之後,知縣劉光泗首建土城,乾隆五十
一年又發生林爽文之亂,南路的莊大田一再蹂躪縣城,知
縣楊大奎等文武官員多死。因此,在該年亂平之後,乃將
縣城移到埤頭街的大竹橋庄(即今高雄縣鳳山市),遂以
鳳山縣城名稱移用於此。
    <重修臺灣府志>云:「鳳山在縣治南三十里,橫列邑
治東南,形若飛鳳,旁有二小峰如翅,故名。」又,<鳳山
縣志>如此記載:「赤山的分支,其中高起橫列者為鳳山,
旁有二小峰,有如飛鳳展翅一般,縣治之命名沿此。」中
國的腐儒每喜「妄擬己意」、「牽強附會」,「山形如
飛鳳展翅,故名鳳山。」的說法,與「諸山羅列」故名「
諸羅山」一樣,都屬「望文生義」,不足採信。
    高雄市小港區「鳳山水庫」的西邊有「鳳森」,在
往旗津區凸出的半島頂端有「海汕」,早先稱小港(高雄
港之南支)為「鳳山港」;高雄縣燕巢鄉有「橫山」與「
鳳山厝」及「和尚庄」、大樹鄉有「興山」、美濃鎮有
「橫山」,猶如新竹市有「香山」、「香山坑」、「虎
仔山」、「海山窖」,新竹縣又有「橫山鄉」、橫山鄉
有「合興」、「和興與鳳山崎(湖口鄉)」、「富興(峨
眉鄉)」、「香杉山(尖石鄉)」、「標高116公尺的鳳山
(竹北市)」與「鳳山溪」,其閩南語與客家話均為「鳳
山」的叶音,「鳳山」一名實為左營舊城原住民地名的
音譯,嗣後又移殖於今之鳳山市。
    「鳳山」又音近「火燒」,臺南縣柳營鄉的「火燒
店」、下營鄉的「火燒珠」,高雄縣的內門鄉及彰化縣
的員林市與和美鎮各有一個「火燒庄」,嘉義縣的大埔
鄉及雲林縣的元長鄉各有一個「火燒寮」、臺西鄉有個
「火燒牛稠」,臺東縣的綠島原名「火燒島」等,這幾個
地名都跟「火燒」有關;雲林縣北港鎮的「好收」、彰
化縣埔鹽鄉的「好修」、嘉義縣民雄鄉的「豐收」與中
埔鄉的「富收」等,均又音近「火燒」。臺灣原住民居
第二大族的「排灣」,其族名音近「百越」、「僰夷」
、「擺夷」、「布依」、珠江三角洲的「番禺」、「寶
安」,又音轉為「澎湖」或「平湖」。番禺南邊不遠有
「香山」,再往南有「拱北」;澎湖島又名「句鼊嶼」,
主峰名「拱北山」,又有「奎壁山」、「奎壁港」,北方
的離島有「吉貝島」與「姑婆嶼」,句鼊、奎壁、吉貝
、姑婆等並音近「拱北」,粵語「香山」音近「鳳山」,
澎湖群島是其渡海來臺的中繼站。
    「在前鎮至鳳山間,因有一小河,明鄭時期架一竹橋
利渡,故名地名。」的說法,仍然是「捕風捉影」,「竹
橋」、「竹篙」、「土庫」等的閩南語音,和屏東縣的
「東港」、高雄市的舊名「打狗(Takau)」等,都是原住
民地名的同音異譯。由屏東市的舊名「阿猴(Akau)」一
音,可知高雄縣岡山鎮原名「阿公店」起因舊說之無稽;
「阿公店」的末尾二音與高雄縣的「茄萣」鄉、梓官鄉
的「茄典」、田寮鄉的「大崎頂」等之得名,都應與當
年居於此處之「大傑顛社」的社名有關。昔日臺南市安
平、赤崁間的「臺江」、臺南縣七股鄉的「篤加」村與
「竹橋」及「竹子港」、西港鄉的「東港」與「中港」
、安定鄉的「鄭柺」及安定的舊名「直加弄」、臺南縣
左鎮鄉的「卓猴」、臺南縣官田鄉與永康市各有一個「
大崎」,甚或臺南縣東山鄉的舊名「哆囉嘓」、白河鎮
的舊名「店仔口」等,由其音韻細細玩味,亦無非均即是
「打狗」的同音異譯,而昔日散佈在新竹縣一帶的平埔
族,正是與其音近的「道卡斯」!
    往昔分佈在臺南縣一帶的西拉雅平埔族謂「木棉」
曰「吉貝(Carpas)」,<書.禹貢>:「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所謂的「織貝」即是織木棉花為衣,但澎湖群島並
不出產木棉,故原住民的地名多即是其社名,如「邯鄲」
、「洪桐」等,不必定須探究其字義。「噶瑪蘭」舊作
「蛤仔難」,<台灣地名研究>云「蛤仔難」乃更接近原
音的譯字,宜蘭縣頭城鎮的「金面」與「金面山」音近
「噶瑪」,至頭城鎮出海的「淇武蘭川」閩南語音近「
噶瑪蘭」;南澳鄉的「鼓音」與「觀音」、冬山鄉的「
廣安」、頭城鎮的「觀音山」、貢寮鄉的「桂安」、貢
寮」的原名「槓仔寮」等均音近「蛤仔」、「卡瓦」,
目前通稱的「卡瓦蘭」應以叶音地名較多取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臺灣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