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顧名思義」是一般人對一地之所以得名的看法,
包括一些所謂的學者專家也無一例外,頂多只是對部份
有過更改的地名,較一般人熟悉其沿革的內容罷了!殊
不知這都已經屬於「後來」的一種現象,「最初」之所
以得名的由來?彼等實不知這裏面還大有文章。
    「臺北」位居臺灣的北部,同時是臺灣北部最重要
的都市,所以賦予臺灣北部最具代表性的稱謂,這可以
說是不需要多費唇舌的基本常識。清朝時期的臺灣人用
「一府、二鹿、三艋舺」泛指當時臺灣最為繁華的三大
都市,其中位居第三的「艋舺」就是臺北的前身。歷來
的學者均把此地何以名為艋舺,指向凱達喀蘭平埔族謂
小舟曰「Banka」的音譯。然而,艋舺只是淡水河流域
許許多多埠頭中的一個,若此處可以名為艋舺,那別處
又為何不可以稱為艋舺呢?其實,「Banka」固然是小
舟的指謂,地名的源起卻是來自原住民的社名,巧的是
社名與舟名正好同音,否則豈不是只要有河流之處都非
充斥著叫「Banka」的地名不可呢?汐止的「猛狎坑」
固位於山麓,是以捨舟從犬也。南部版的中華日報曾經
刊出過一篇楊森富先生論臺南縣「左鎮」地名由來的文
章,彼以為「左鎮」與「蔦松」都是平埔族語謂「小溪
」的音譯,臺南縣難道再無別的小溪?
    宜蘭縣「羅東」的得名也是同樣的道理,安倍明義
<台灣地名研究>云:「『羅東』是平埔蕃語猴子之義,
蓋此地路旁有猴形大石,故名。又有人說:該地有一棵
老榕樹,成群的猴子棲息其上,故名。」其所以用猴子
作為地名的理由十分牽強,事實的真象是此地平埔族的
社名恰好與其猴子的稱謂同音。羅東「有猴形大石」只
是「有人說」,並沒有實物以供佐證,桃園縣「鶯哥石
」的存在卻是千真萬確的,搭縱貫線的火車在鶯歌車站
附近就可以看到鶯哥山的山腹有一巨岩,彷彿鶯哥收翅
狀,淡水廳的<古蹟考>還記載了:「鶯哥山相傳會吐出
濃霧形成瘴氣,為此鄭成功的進軍受到阻礙,因此用砲
轟動其頸。」這無可稽考的傳說。這麼說來,這個地方
確實由於這形似鶯哥的山岩而得名了?且慢!翻開地圖
在臺北縣貢寮鄉的大堀澳附近竟然也出現了一個「鶯歌
石」,汐止鎮則有一個「鶯歌石埔」,難道這兩地也都
有形似鶯哥的岩石?既然鬧出雙胞甚至三胞,吾人於「
鶯哥石」的得名就不能無疑了!難不成其地正好有「鶯
哥」叶音的番社?世上巧合之事還真不少。
    說到「巧合」恐怕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宜蘭縣頭城
的外海有個「龜山島」,大小兩山丘連綴在海中屹立,
遠看有如海龜在浮游,任何人都相信這就是其得名的理
由。然而,何徵<台灣雜詠>載:「有所謂的五獅嶼,位
於噶瑪蘭頭圍的對渡。」依其所指的位置,分明指的就
是龜山島,而閩南語龜山、龜嶼、五獅、梗新實乃一音
之轉,故此島又別名龜嶼,北迴線縱貫鐵路龜山車站的
鄰近有梗新。桃園縣也有一個龜山,原為凱達喀蘭平埔
族的「龜崙」社,而由臺北大屯山又被稱為奇獨龜崙山
而言,「奇獨龜崙」當是「凱達喀蘭」的異譯,而龜崙
與雞籠(基隆)則為其末尾二音,若大加臘(大加蚋)、東
膏蚋、直加弄、吊狗嶺則是省略掉開頭的一音。故龜山
島的得名,實基於原住民社名的音譯,起初本譯為五獅
嶼,後因島形似龜而有了龜嶼之稱,最後竟改稱為龜山
島以迄於今,龜崙之改為龜山則基於崙字從山。
    若謂其島形似龜,則當名之為龜嶼,畢竟沒有滿山
烏龜棲息的事實,名之為龜山更充分的說明了其乃源自
音譯。臺南縣的關廟鄉有一個地名叫「龜洞」,關於其
地名的由來,自不免有好事之徒要為其生出一段典故,
但是其東北方的玉井鄉卻有其叶音的「龜丹」,那麼即
使再編出「有龜在此修練成丹」的古代仙話,也沒有人
會輕易相信了,安倍明義說龜洞乃是古時的「猴洞」,
這只不過是設法讓其合理化的一種企圖罷了。臺南縣的
六甲鄉又有一個與龜有關的地名叫「龜子港」,我一度
為了其主要音節是「龜子」或「龜港」而莫衷一是,幸
有「龜子」叶音的「姑爺」屬鄰近的新營所轄,幫我解
決了這一道難題,一地的叶音或倒裝地名固常出現在鄰
近地區也,雖然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有傳說楊瑞璉娶鄭
成功之妹鄭琬為妻,人稱楊姑爺,庄名即由此而來的說
法,這一類有「偽造文書」之嫌的地名在臺灣真是不勝
枚舉,也正是因為實在太多了才露出了馬腳。
    南投縣的竹山鎮舊名「林杞埔」,<台灣地名研究>
云:「林杞,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本為鄭成功麾下
的兵將,屢次建立戰功,終被陞為參軍,跟隨鄭成功來
台。鄭經時代任一方之屯辦,上溯濁水溪來到沙連番地
開墾,後來更以竹圍庄為根據地,率領所屬屯丁二百餘
名,從牛相觸口進入,把蕃人安頓於東埔蚋附近,不料
土蕃卻乘夜逆襲,殺害了林杞及百餘名屯丁。漢族東進
之後,退居到山後的大水窟,開拓佔領的埔地,並以開
拓師祖之名,命名為『林杞埔』。林杞埔內有崇本堂奉
祀林杞之靈,神位上如此題著:『開闢水沙連右參軍林
杞公』,該處也有林杞之墓。<諸羅縣志>把林杞埔寫成
林驥埔,<台灣府志>有『林既埔』,為譯音字。」這段
記載寫得夠詳細了,但是我仍不相信鄭成功麾下有個右
參軍叫林杞,更不相信當地早於鄭經時期由於林杞率部
進墾而得名。在清廷收臺灣入版圖之前,雲林縣的平原
地帶猶多未曾開發,何苦深入內山屯墾?甚至於不如說
如何能越過無數個蕃社,到達那孤立無援的所在?清‧
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和奉命來臺採硫,歸而
著<裨海紀遊>一書,其中寫道:「自斗六門以上至淡水
,均荒蕪之區,林木遮天,荊棘丈餘,麋鹿成群,為漢
人足跡所不到。」竹山東鄰鹿谷鄉,竹山鎮有鹿子坑與
鹿屈山,閩南語「林杞」音叶鹿谷、鹿屈、鹿子坑,是
其地名本亦由原住民社名音譯附會而來者也!
    「林」姓是竹山第二大姓,以「林」姓如是眾多,
「林杞」可能真有其人,與水沙連蕃的鬥爭,及屯丁一
百多人被殺可能也是事實,但其時是否在傳說的永曆二
十二年?鄭氏的部將當中是否有「林杞」其人?那就得
讓證據講話了!即使挖開墳墓,也不見得就可證明裏面
長眠的是「林杞」本人,大陸上甚至於有黃帝陵、太昊
陵,日本就有兩三處據說是徐福的墳墓呢!講到墳墓,
臺南縣的白河鎮有個「虎子墓」、後壁鄉有個「獅子墓
」,有誰願意相信真有人為老虎與獅子構築墓園,而又
因此形成地名嗎?阿里山鄉的山美、新美音叶獅墓,東
山鄉的「鳳尾」厝音叶虎墓。如果再進一步探究,虎墓
音叶華武,彰化以南本棲息著「華武壠」這個族群。
    講到這裏,可能大家會以為地名的意涵如果怪怪的
那就是原住民社名的音譯,如果不覺得怪的就不是。這
也不是正確的答案,怪與不怪之間又如何界定呢?尤其
是不乏有以穿鑿附會為能事的瞎掰專家,再怎麼怪的地
名都有辦法扭曲到合情合理,就有人把「鯤身」解釋為
「海上的沙州狀如鯤(鯨)魚之身浮出海面」、解釋「麻
豆」曰「麻與豆的盛產之地」,然而臺灣的漢人移民既
多數來自閩粵,何以閩粵沿海島嶼卻無一以「鯤身」命
名?除了「麻豆」鎮以外,七股鄉、下營鄉都各有一個
麻豆寮,水上鄉有麻豆店,珊瑚潭集水區的麻豆坪或作
馬斗坪,此外卻不再見於其他縣市;除了學甲鎮以外,
學甲鎮、西港鄉、安南區也都另有一個學甲寮,又該怎
麼去解釋「學甲」的意義呢?
    臺南縣下有許多帶有「甲」字的地名,如六甲鄉的
六甲、七甲、二甲、四甲內,仁德鄉的一甲、三甲子、
六甲子、十三甲,歸仁鄉的六甲、二甲、八甲、七甲,
關廟鄉的五甲、八甲寮,下營鄉的十六甲、善化鎮的百
二甲、佳里鎮的三五甲等,又有帶「分」字的地名,如
善化鎮的六分寮等。「甲」和「分」都是土地面積單位
的名稱,合十分為一甲地,這些地名一般的說法是最初
開墾的土地面積,然我竊不以為然,試想在開墾之初難
道全屬無主的荒地,而無原住民的部落相雜?而以六分
寮、一甲為例,那一點兒田園能養活幾口人?故我以為
有關的數字仍然原自於譯音,例如仁德的一甲鄰近台南
的後甲,兩者有可能是同音的異譯,如果指的是面積的
數字,閩南語應讀作「ㄐㄧㄣ」而非「ㄧㄣ」。由
「目加」溜灣、大「目降」、唪口、睦光、「貓兒干」
、「埔姜」頭、「八甲」這一系列鄰近音地名看來,
「百甲」二音有可能是「百二甲」的主要音節,而音叶
淡水的「百六戛」、三芝的「百拉卡」。閩南語「十六
」音叶「諸羅」,「甲」字又可作「保甲」解。
    臺灣中北部與土地面積有關的地名,不說幾甲而說
幾「張犁」,如四張犁、七張犁等。一張犁的耕作面積
為五甲地,但是說也奇怪,除了臺北市與臺中市以外,
就不怎麼時興這樣的命名方式,新竹縣關西鎮的六張犁
在民國九年前實名為六家。相對於幾張犁,臺灣南部則
有二重溪、二重港、四重溪、十八重溪等幾「重溪」或
幾「重港」之類的地名,全省各地又充斥著幾「塊厝」
、幾「間厝」之類的地名,由其鄰近的地緣關係追蹤探
索,發覺這才是其地名由來的主要因素,冠首的數字則
視當地狀況所附加。臺北至基隆之間的地名有五堵到八
堵,卻不見一堵到四堵。惟,以「股」為單位的數字地
名,跟合資開拓有關;以「份」為單位則是基於設有腦
灶(按:十灶為一份。一說:開拓的土地股份),以「鬮
」為單位是根據拓殖當時的鬮之數;以「結」為單位
基於最初拓殖團體的結首分段之數;以「汴頭」為單位
乃基於分水閘門等,應該是錯不了的。
    相鄰兩地的「哆囉嘓(東山)」與「店子口(白河)」
實乃同音的異譯;「板橋」隔著大漢溪與叶音的「艋舺
(Banka)」隔溪相望;北門音叶鄉裏的北馬、白米子;
二層行溪一線的阿蓮、湖內、灣里、下寮、圍子內、後
寮子、鴨寮等實乃一音之轉,而一般人確知其為原住民
社名之音譯者,唯哆囉嘓、阿蓮、艋舺、北馬等少數而
已,此吾所謂「藉漢字音義遁形」也!叶音或倒裝地名
常會出現在左近,此屢試而屢驗。較晚開發之地區,比
較能保有原始風貌;較早開發地區,則多數借漢字音義
遁形,例如嘉義縣的「大莆」林(大林)、「大埔」鄉、
「中埔」鄉、中埔鄉的「頂埔」與「大武」巒、阿里山
鄉的「達邦」、臺南的「噍吧」哖(玉井)、大內鄉的「
大匏」崙、新化鎮的「知母」耳、白河鎮的「大武」壠
、南投信義鄉的「東埔」等皆同韻相叶,以音韻激發早
期移民的靈感,配合地理景觀、人文背景等因素,相鄰
兩地盡量避免雷同,明乎此思過半矣!
    同樣是原住民社名的叶音,譯成漢字卻有閩南語、
客家話、國語、日語等不同的途徑,例如苗栗有「獅潭
」鄉、頭屋鄉也有「獅潭」、獅潭鄉又有「新店」、南
庄鄉有「獅頭」山及「向天」湖與南北「獅里典」、新
竹五峰鄉有「向天」湖山與「佐藤()」山等,這些
其實都是同音的異譯。再如苗栗縣有「南庄」鄉、獅潭
鄉亦有「南庄」、公館鄉有「龍船」,臺南縣的南化鄉
舊名亦為「南庄」、龍崎鄉也有「龍船」,臺灣南北經
常出現這種地名雷同的現象,而且還是雙雙出現。苗栗
南庄鄉與泰安鄉各有一個「鳥嘴」山、新竹尖石鄉也有
「鳥嘴」山、關西鎮與尖石鄉各有一個「鳥嘴」,由於
地理位置暱近「南庄」,故斷定其讀國語音。
    臺北縣有「土城」市、臺中縣外埔鄉及新社鄉均有
「土城」、南投縣的草屯鎮與臺南市的安南區及苗栗縣
的通霄鎮都各有一個「土城」,閩南語「通霄」音叶「
土城」,透露出實質上並無土築城池的訊息。臺南縣有
「將軍」鄉、澎湖望安鄉有「將軍」澳嶼、雲林斗南鎮
也有「將軍」,斗南鄰近的「石龜」與「石牛」溪,透
露出其本是音譯的訊息。臺南官田鄉有「番子田」又有
「番子渡」與「拔子林」、高雄燕巢鄉也有「番子田」
又有「拔子林」,其共同的源頭可以溯至<隋書‧東夷
傳>流求國條謂流求國王「所居曰波羅檀」。「波羅檀
」的主要音節在「波檀」二音,前音ㄅ、ㄆ、ㄇ、ㄈ通
轉,後音ㄉ、ㄊ、ㄋ、ㄌ通轉,故「波檀」可音叶蔀地
(麻豆),音轉為埤頭(麻豆)、浮潭(官田)、埤肚子(官
田)、北子店(善化)、北頭(佳里)、埔頂(佳里)、飯店
(鹽水)、筏子頭(學甲)等,又音轉為麻豆、買郎宅(麻
豆)、麻豆寮(下營)、馬斗坪(官田)、馬斗欄(大內)及
園子頂(下營)、番子渡(官田)等。亦音轉為拔子林(官
田)、檳榔林(六甲)、八老爺(柳營)、埤寮(新營)、墨
林(後壁)、網寮(大內)、岸內(鹽水)、番子嶺(東山)、
番子寮(佳里)、海寮(安定)等。這也就是番子田、拔子
林、番子渡連成一氣的原因。
    高雄縣彌陀鄉地名的源起,一般咸以為與彌靖村之
彌陀寺或文安村供奉阿彌陀佛之海明寺有關。其實一個
地方發展至建造廟宇,通常都已歷經數代的生聚,也已
棲息著眾多的住戶,若謂在此之前居住在未曾命名的村
落,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彌陀鄉鄰近海邊,在有些
古地圖上清楚的寫著彌羅港,顯然此地最初名為彌羅,
嗣因「彌羅」音近「彌陀」,當地乃蓋起了供奉阿彌陀
的廟宇,到後來彌羅一名竟為彌陀所奪焉。臺南縣關廟
鄉的新光村土名「哩」或「鑒裡」,然據當地人稱應
讀如「鑒 万ㄧㄣ 」,又云鄉中如有廟會必由當地王
爺領先出巡,然則由於其社名音近「關廟」,當地乃蓋
起了一座關帝廟,浸假又發展為鄉名也明矣!同縣佳里
鎮的子龍廟,與東山鄉的子龍廳,是全省唯二供奉常山
趙子龍的廟宇,明鄭時期最初的諸羅縣治就在子龍里的
左近,「諸羅」的叶音實蓋子龍廟之原始動機也。
    研究臺灣地名切忌「望文生義、穿著附會」,或曰
北投紗帽山因形似古人之烏紗帽故名,艋舺鄰近的「沙
麻廚」社卻在暗中竊笑。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云:「
布袋嘴起名於外繞沙嘴,深居潟湖內,似布袋狀而名。
」,其實嘉義的布袋嘴乃是「布大瑞」的改譯,只要是
天然港口,哪個不做布袋嘴狀?「阿公店」是高雄岡山
的舊名,或云往昔有一老翁在此置一茅寮,賣食物給行
路人,由此得名。這純粹是想當然耳,昔日的阿猴廳之
轄地曾遠抵臺南縣的南化鄉,高雄甲仙鄉與南化的東西
「阿里關」、屏東縣的「阿里港(里港)」、屏東的舊名
「阿」與「阿公」店,皆「阿里坤」分佈地也。
    初民社會的社名均即是部族名,亦即是圖騰名。上
古人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傳說「女媧」為
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女」音轉為「龍」
而「媧」音轉為「鱷」。圖騰的原意在「生生」,我既
為龍所生,我亦即是龍,龍音近儂(你)又音轉為人,鱷
則音轉為「我」。所有的語詞皆「女媧」一語所衍生,
再由音生義,由女媧及其倒裝的「臥龍」,至肅慎、賽
夏這一組音,含倒裝計可分成110組,弄通這110組複音
語詞,是從事地名研究必不可缺的基本配備。
    臺灣地名的種類多彩多姿,歸納起來可分為:(一)
基於自然的一般位置以及地形命名。(二)形容自然特殊
地形命名者。(三)基於特殊的大自然產物命名者。(四)
基於河山的位置及建築物命名者。(五)歷史的沿革及古
來的傳說有關係者。(六)基於拓殖及建置當初情景命名
者。(七)在開墾拓殖當初選擇佳字為地名者。(八)移住
者移用原地的名稱,或者寓以新義成為新地名者。(九)
基於歷史性的事實把地名附與改易者。(十)使用漢語以
前的語言命名者。(十一)把舊有的地名利用諧聲字改易
者。(十二)基於語音的自然或有意的轉訛變更文字者。
(十三)把既定的地名併合省略,或添加文字於新地名者
。(十四)同一地名寫成數種假借的字音。等共14大項,
然除了明鄭營鎮屯田的遺址、明鄭與清廷所賦予或改取
的佳名、日據時期與國民政府雅化的地名、與後期拓殖
有關的地名以外,都有原住民社名音譯的可能。本文不
過略舉一二,掛一漏萬在所難免,讀者舉一反三當知所
取捨,欲知其詳請閱拙著<臺灣史地新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