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島群密邇臺灣,與雲林、嘉義、臺南三縣近在
咫尺,其與臺灣的最近之處,僅相當於嘉義縣的鹿草鄉至
阿里山的距離,這一片號稱擁有六十四座大小島嶼的島
群,在與大陸上的政權發生關係以前,是否住有與臺灣本
島相同的原住民?其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臺灣的原住
民不可能從天而降,何況有諸多證據顯示,臺灣的原住民
是一支十分善長航海的民族!既然如此,那就不可能未在
澎湖群島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由史書所載及目前仍在使
用的地名、島名、山名觀之,即不能不啟人疑竇!

    澎湖本島的最高峰是澎湖本島標高五十二公尺的拱
北山,島的東北角又有高約三十餘公尺的小阜名奎壁山,
與西側較低標高三十公尺的虎頭山遙遙對峙,其間的海
面南凹形成一個港灣,稱為奎壁港。拱北音近奎壁,亦音
近鼊,依日本學者藤田豐八及伊能嘉矩二氏的意見,均
主張<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中所說的「鼊嶼」即「
奎壁嶼」,亦即澎湖本島,然則遠在隋朝本島已有「鼊
嶼」之名,因此至今在島的一角猶留下稱做「奎壁」的
山名與港名,而「拱北」實為「奎壁」的同音異譯,依「
名從主人」的世界通例,不能否認此名為當時本島住民
所命,否則島名已改,山名焉能沿用至今?

    位於澎湖本島北方之最大的一個離島稱為「吉貝嶼
」,鄰近此嶼稍偏西南又有一島稱為「姑婆嶼」,鼊、
奎壁、拱北等又音近姑婆、吉貝,島而名為「姑婆」,莫
非與某人的姑婆之典故有關?臺灣的山野誠然產有名喚
姑婆芋的植物,但此地則無有;古今並沒有一種貝被稱為
「吉貝」,倒是原居臺南、高雄、屏東等縣沿海一帶的
西拉雅平埔族,其「木棉」的稱謂,漢字音譯(Carpas)正
就是「吉貝」二字,而即是<書.禹貢>:「島夷卉服,厥篚
織貝。」的「貝」,否則「貝」雖能鑲嵌卻怎麼能織?

    臺南縣的鹽水鎮舊名鹹水港,高拱乾<臺灣府志.諸
志三.街市條>記:「鹹水港屬大奎壁庄。」<諸志.山川
總圖>及<卷二.坊里條>亦均記為「大奎壁庄」,明鄭<臺
灣地圖>則記為「大龜肉」,康熙三十三年<臺灣府總圖>
亦記為「大龜肉」,<諸羅縣志>引江日昇<臺灣外記>云:
「明.海寇林道乾,為俞大猷所迫,窮竄於臺灣,-----大
奎壁、劈破甕是其故穴。」由「劈破甕」一名觀之,「
大龜肉」於「大奎壁」乃閩南語諧音,實西拉雅平埔族
地名之音譯,與明鄭奎宿鎮、壁宿鎮營盤田無關,理由很
簡單,因為在鄭氏入臺前,「大奎壁」之名早就有了!

    <隋書.煬帝紀>記大業六年二月十三日乙巳,遣虎賁
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浮海擊流求,<隋書.東夷傳>
流求國條有陳稜行軍日程的描寫:「自義安浮海擊之,至
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國。初
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
流求不從。」崑崙可能是扶南的同音異譯,義安即廣東
省的潮州,高華嶼即潮州韓江口外的南澳島,南澳島北端
正在北回歸線上,循此線向東穿過虎井嶼、八罩島(即望
安島)之間的頭巾港水道,正對嘉義縣的東石漁港,嘉義
縣的布袋港與八罩島正在同緯度的一條線上,而閩南語
八罩音近布袋;值得注意的是緊鄰澳門北方的地名稱為
「拱北」,而澳門的古名蠔鏡則音近虎井。

    <隋書.陳稜傳>對陳稜發兵擊流求一事說:「發東陽
兵萬餘人,至義安浮海擊流求國,月餘而至。」東陽即今
浙江省的金華、東陽等地,費時月餘乃至,蓋自東陽出發
日算起。<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說明流求國的位置說:
「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隋
建安郡治,就是今福建省的福州,臺灣島上各族並不相統
屬,流求國僅居於南部一隅,陳稜所率的是東陽兵,出海
的地點是潮州,其所以不自距離較近的建安郡起航,而竟
率軍遠至其西南千里外的義安郡出海,蓋考慮到潮流與
風向等因素,為確保能正確抵達目的地,同時也因為流求
國的位置,實處於臺灣島的南部也。

    <太平御覽.卷782>引<外國記>說:「周詳汎海落紵
嶼,上多紵,有三千餘眾,云是徐福童男女之後,風俗似吳
人。」「落紵」音近「落漈」,亦音近「流求」,<元史.
外國列傳>求條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福、
興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
時,望之隱約若煙霧,其遠不知幾千里也。西、南、北岸
皆水,至彭胡漸低,近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
不回也。凡西岸海舟到彭湖已下,遇颶風發作,漂流落漈
,回者百一。求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
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元史>的求,即
是<隋書>的流求,何以言漢唐以來史所不載?

    分佈地區以嘉義縣內陸一帶為主的曹族,又稱鄒族,
一作朱歐,日本人安倍明義所著<台灣地名研究>一書,稱
之為「羅茲阿」,殆即其全名!然則「朱歐」合音為「曹
」或「鄒」,而尚略掉「羅」之一音,「羅茲阿」急讀之
則音如「羅鄒」,此音實十分接近「落紵」!嘉義縣布袋
鎮又東不遠處有一鄉名「鹿草」,關於此地名,一般的說
法均沿襲<臺灣府志>所說的:「鹿仔草即楮也,以其枝葉
為鹿所嗜食,因名之。」鹿所嗜食之草,此地所產有何特
色而獨用為地名?其不可信也明矣!鹿草與雲林縣的北港
幾乎處在同一條經線上,古時海岸線較今日內縮甚多,鹿
草在較早的時期實亦位於海岸邊,而音近「羅鄒」;鹿草
之西的義竹鄉原屬「龍蛟潭保」,閩南語「龍蛟」又音
近「流求」,因此曹族早期或曾經散佈在西南沿海一帶,
而史冊上的「流求」殆即「羅鄒」之同音異譯也!

    <臺南縣志.附錄.古碑志>第九十七號載有現尚存於
麻豆國小校長宿舍前的<訊斷猫求港寮充公示禁碑>,碑
址距離前麻豆港所在的水堀頭僅兩公里,此碑立於清.光
緒十三年,彼時在此地附近尚存有猫求港寮之地名,閩南
語「猫」有「ㄋㄧㄠ」、「ㄅㄚv」二音,經垂詢當地耆
宿,皆云應讀前音,則「猫求」正音叶「流求」!高雄縣
大寮鄉有一村名琉球,惟此地距離海邊已有一段距離;高
雄縣的「六龜」原名六龜里,其得名可能與魯凱族有關,
六龜、魯凱亦音近流求,魯凱族今多分佈在內陸的山嶽
地帶;臺灣西部沿海另有兩個流求叶音的地名,一為彰化
縣的鹿港,一為屏東縣恒春的舊名瑯,如同鹿草本作「
鹿仔草」鹿港亦本作「鹿仔港」,閩南人有把港尾讀作
「港仔尾」的習慣;「瑯」乃排灣族人稱車城、海口
一帶海岸地方的譯音,荷據時期荷人教化未及於此,而統
稱恒春地方排灣蕃社為「Longkiauw」,山地民族總不會
一開始就在深山,瑯一名或為魯凱所遺?

    <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
求訪異俗,-----到流求國,-----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
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
久國人所用。」邪又音耶,「夷邪久」乃是琉球之古名
「沃焦」的對音。惟,閩南語「夷邪久」為「鰲鼓」相
近音,鰲鼓在嘉義縣東石鄉偏北的海邊;鰲鼓又音近庵古
、蚵殼、阿(Akauw),雲林縣古坑原名「庵古坑」;基
隆市與桃園縣的新屋鄉各有一個「蚵殼港」;洪敏麟<臺
灣地名沿革>云西拉雅平埔族馬卡道支族之阿社,昔住
現高雄市稱打狗社,明末清初(又云明.嘉靖四十二年)棄
地東遷至屏東建社,其社名則「打狗」之閩南音「Takau
」去「T」音為「Akauw」,去音之說殊難另人採信,並無
任何理由足以說明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

    <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流求國-----土多山洞,
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彼土
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
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間,琱刻
禽獸。多鬥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髮,然下垂。國有
四、五帥,統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鳥了帥,並
以善戰者為之,自相樹立理一村之事。」歡斯音近顓頊,
<禮.月令>:「其帝顓頊。」<玉篇>:「昌意生高陽,是為
帝顓頊。」又,星名,<爾雅.釋天>:「顓頊之虛也。註:
顓頊,水德,位在北方。」地名、星名、帝王稱號等本皆
沿用圖騰名。<說文>:「鄒,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
所封。」<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春秋時邾用
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為鄒,故邾改名鄒也。」
邾婁音幾同「諸羅」,倒裝適音叶「羅茲阿」;邾改名為
鄒,而曹族亦稱鄒族,所謂「邾用夷」,若非兩者本出自
同一源,天底下焉有巧合以至於此者?

    鬥鏤樹即臺灣荒郊野外昔日經常可以見到稱作「林
投」的梛纛樹,其狀誠然條纖如髮而下垂,但並不似橘之
葉密,蓋因傳聞而失真。「鳥了」音近僂儸、料羅、荖
濃,僂儸為幹辦能事之稱,<五代史.劉銖傳>:「諸君可謂
僂儸兒。」料羅或作遼羅,金門島南方海灣名;荖濃,溪
名,發源於玉山南麓,下游稱下淡水溪,流經六龜有荖濃
部落。麻豆又東約八公里地名隆田,隆田原名番子田,南
鄰拔林、渡頭二村,土名拔子林、番子渡,三者皆音叶波
羅檀;番子渡往東為社子村,乃昔日之二社,又東則為大
內鄉的頭社村,沿曾文溪河床入玉井盆地,而此地昔日又
有大武頭社及二社;曾文溪原又名菜寮溪,菜寮音近諸
羅,在西拉雅之前居於嘉南平原的有可能是曹族。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收臺灣入版圖,行政區域大體沿
襲明鄭舊制,建一府隸屬福建省分巡臺廈兵備道,名曰臺
灣府,其下分設三縣,分萬年州為臺灣及鳳山兩縣,改天
興州為諸羅縣。諸羅縣原設縣署於佳里鎮的佳里興,距
佳里興僅兩公里有子龍里,此地建有奉祀常山趙子龍之
廟宇,山麓地帶的東山鄉有名為子龍廳的部落,卻與趙子
龍無任何關係,「子龍」一音十分接近「諸羅」;<諸羅
縣志.卷二.建置志城池記>云:「諸羅自康熙二十三年卜
縣治于諸羅山,城未築;四十三年,奉文歸治。」早年的
嘉義是洪雅平埔族豬羅山社社址,荷據時代之文獻中,早
已有Terocen、Tiraocen、Tailaocen等番社名,閩南語
豬(ㄉㄧ)、諸(ㄗㄨ)二音不能無別,竊以為諸羅縣一名
不必定因「諸羅山庄」而得名,如鳳山縣本亦不在原「
大竹橋庄」的今鳳山市,「噶瑪蘭廳」亦未曾簡稱稱為
「噶瑪廳」,「諸羅」移植於嘉義應屬巧合。

    <隋書.陳稜傳>記陳稜征流求之役:「流求人初見船
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稜率眾登岸,遣鎮州為
先鋒,其主歡斯渴剌兜遣兵拒戰,鎮州頻擊破之。稜進至
低沒檀洞,其小王歡斯老模率兵拒戰,稜擊敗之,斬老模
。其日,霧雨晦冥,將士皆懼,稜刑白馬以祭海神,既而開
霽,分為五軍,趨其都邑。渴剌兜率數千逆拒,稜遣鎮州
為先鋒擊走之,稜乘勝逐北至其柵。渴剌兜背山而陣,稜
盡銳擊之,從辰至未,苦鬥不息,渴剌兜自以軍疲,引入柵
,稜遂填塹,攻其柵,斬渴剌兜,或其子島槌,虜男女數千
而歸。帝大悅,進稜位右光祿大夫,武賁如故,進鎮州金
紫光祿大夫。」「島槌」音近屠耆、太子,蓋一音之轉,
匈奴謂賢曰屠耆,東西屠耆謂左右賢王也,常以太子為左
屠耆,位最崇。流求人見船艦以為商旅,可見其於商旅之
乘船到來習以為常,特史籍之記載付之闕如耳。

    「大武壠」為玉井盆地大武壠、芒子芒、茄拔、霄
裡等所謂四社熟番的總稱,玉井之原名噍吧(Daparni)
實大武壠之同音異譯。大武壠、大匏崙、大波羅均音近
低沒檀,戚嘉林<臺灣史.第六章>云:「1636年1月8日,荷
人出征蕭壠社(今臺南縣佳里鎮),-----並於歸途中經大
武社(Tevoran,今臺南縣大內鄉),炫耀其武力。」又,
「1641年-----11月20日,-----由安平出發,進攻反叛之
大波羅(Davole)社及華武壠社。」荷人所謂之大武壠蓋
即今新化鎮的知母義(或作知母耳),歸途如入大內鄉未
免其道太迂;大波羅似即今大內鄉的大匏崙,華武壠似即
原居新市鄉大社村的芋匏社。蕭壠音近霄裡,茄拔有內
、外之分,內茄拔在玉井盆地,外茄拔在善化鎮,與大內
鄉僅一水之隔,在清.咸豐三年又移大武壠巡檢於灣裡街
(今善化鎮),此過去學術界於大武壠之地望之所以張冠
李戴鬧雙包案也!大內鄉的走馬瀨農場內有一座吊橋,橫
楣書有大武壠三字,大匏崙與走馬瀨二地殆曹族入玉井
盆地前之舊居,遷徙之原因可能由於隋軍之討伐,西拉雅
一族乃接踵而至,填補了這一片真空,荷人在臺南縣平原
地帶所遇之原住民應與曹族無涉。

    由於漢人的大批移居,西拉雅平埔族抵不住移民社
會的力量,於是部份進入玉井盆地,在盆地的曹族四社熟
番(或稱四社平埔)受到擠壓,又被迫移動到同族美壠、
排剪、塔臘袷、雁爾等社先住地的楠仔仙溪(Namacima)
流域,逼迫其遷徙到荖濃溪上游的山地去,今臺南縣的南
化鄉,及高雄縣的甲仙鄉、杉林鄉、六龜鄉一帶,即四社
平埔的分佈地。據戚嘉林<臺灣史>云大波羅遭受荷軍進
攻,被燒燬住屋150戶、小穀倉400處,華武壠的損失更為
慘重,被燒燬大房屋400戶、小穀倉1600處,芋匏社蓋因
受此重創,乃遷徙至今玉井鄉九層村,可見華武壠確即芋
匏社無誤。華武壠亦音近法波蘭(Favorlang),但並不同
一地,法波蘭是巴布薩平埔族的屬社,荷蘭人教化曾及於
此,今彰化縣福興鄉的福寶、番婆,與芳苑鄉的漢寶及溪
湖鎮的荷婆崙等,皆音近法波蘭,蓋即其故地;緊鄰福興
之鹿港的原住民,應非安倍明義所說的巴宰海。

    澎湖白沙島邊的員貝嶼、臺南縣的後壁鄉與仁德鄉
後壁村、嘉義縣新港鄉的番婆(安和村)、雲林縣古坑鄉
的荷包、彰化縣溪湖鎮的荷婆崙與芳苑鄉的漢寶及福興
鄉的福寶與番婆,其音皆十分接近,甚至於雲林縣的虎尾
、臺北縣淡水鎮的舊名滬尾(亦作虎尾)、彰化縣的和美
鎮、臺南市安南區的海尾與彰化縣伸港鄉的海尾,可能
亦為其音轉,而曹族稱塔山(阿里山主峰)的「Bowhove」
、澎湖或平湖等則接近其倒裝之音,遠眺西邊的大陸,則
「後壁」音近廣東省的「合浦」、越史創世紀的「鴻龐
」,而閩南語「平湖」實音叶排灣、擺夷、百越。(按:
福建省的古田有「平湖」,南靖有「澎湖」,兩者本一音
之轉,均即是先住民社名的音譯,故因「風平浪靜」或因
「洶湧澎湃」而得名,實不成其問題。)

    <宋史.琉球傳>載:「琉球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
光相望。」此為澎湖之名最早見諸正史上的記載,而
以澎湖歸屬於琉球;<臺灣省通志>引<臺灣通史>云:「唐
中葉,施肩吾始率其族遷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進
士,隱居不仕,有詩集行世。」這是有關漢人遷居澎湖,
歷史上最早的傳聞,惜未見於正史,<臺灣府志>引施肩吾
詩曰:「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彝居處無鄉里;黑皮少年學
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肩吾浙江省分水縣人,這首詩
如真為其所作,則率族遷居澎湖之說,實甚有可能。

    <澎湖廳志>引樓鑰<攻媿集>:「(宋.乾道七年)汪大
猷知泉州,郡實濱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曰平湖。忽有
島夷號毗舍耶者奄至,盡刈所種,他日又登岸殺略。擒四
百餘人,殲其渠魁,餘分配諸郡。」此又以澎湖歸屬於泉
州,<宋史.汪大猷傳>云:「歲遣戍防之,勞費不貲,大猷
作屋二百區,遣將留屯。」宋代的澎湖確已有漢人居住,
故近世常有宋朝古錢幣出土,惜史書未言及當時居民之
種屬;趙汝适<諸番志>曰:「(流求)旁有毗舍耶、談馬顏
等國。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類也
。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
至寇掠。其來不測,多罹生噉之害,居民苦之。」菲律賓
中部的「維薩亞斯群島(Visaya Is.)」音叶毗舍耶,但
附近卻找不到談馬顏的對音;七世紀時,蘇門答臘東南部
已出現一強盛帝國,名「室利佛逝(Sri Visaya)」,雖亦
音同毗舍耶,但因位處東西通商要道,文明進化程度已遠
過之。宜蘭熟番三十六社中,原居礁溪後徙入花蓮瑞穗
鄉的打馬烟,正音叶「談馬顏」,則此毗舍耶當求之於昔
日散佈在大甲溪中下游一帶的「巴塞赫」(小琉球嶼的
原名「剖腹山」嶼,音叶巴塞赫的另譯「巴布薩」),「
化」音近「赫」、「訛」音近「耶」,可見「巴塞赫」
確即宋時侵擾閩南沿海一帶的「毗舍耶」。

    「毗舍耶」重音在「毗舍」二音,「耶」為其語尾
所附加。「毗舍」音近「白沙」,大陸上叫白沙的地名
不計其數,臺灣南北有數以十計的地名叫做「白沙」,如
苗栗縣通霄鎮的白沙墩、雲林縣元長鄉的白沙墩堡、臺
南縣後壁鄉的白沙屯、高雄縣茄萣鄉的白沙崙,澎湖則
有白沙島、白沙嶼、白沙礁、白沙莊,而昔日臺江外圍
的北線尾島、雲林縣崙背鄉原名「布嶼稟(Posurin)大
庄」、彰化縣舊名半線、臺中市大墩舊稱貓霧,及原
居臺中、彰化、南投三縣交界地帶的巴布薩(Babusack)
一族,實皆其一音之轉,部份叫白沙的地名,容或名符其
實,但如後壁鄉的白沙屯,經詢問當地土人,則並無白沙
實物之存在,這種情形在臺灣實不勝枚舉。

    澎湖又有一以海水浴場著名之地名叫「裡」,<康
熙字典>收有「峙」、「蒔」等字,卻不見有「」字,
蓋欲表「峙」之義而讀「蒔」之音也!<廣韻>:「峙,峻
峙屹立也。」裡恰位於左側標高四十五公尺的紗帽山
,與右側標高三十五公尺的雞母塢山,兩山遙望對峙的小
海灣邊的狹長地帶,由此觀之似乎也能名實相符,然而白
沙島講美村東邊的「板頭山」,卻應作何字義解釋乎?
大倉嶼之南的牛母件嶼若作「牛母囝」,在字義上反倒
更能說得通。<本草>:「蒔蘿,生佛誓國。」室利佛逝或
作尸利佛誓,又簡稱佛誓,Sri、蒔蘿均音近裡,另琉球
的王城首里、高雄縣旗山鎮原稱施里庄、臺南縣玉井鄉
的霄里、凱達喀蘭平埔族的霄裏社、雲林縣的西螺、臺
北的中和原有秀朗社、臺南縣佳里鎮原為蕭壠社、菲律
賓的巴拉望古名蘇祿等,亦皆音近裡。
    陳紀瀅<瞭解琉球>云:「琉球(非古流求)人自稱其國
名,讀音為屋其惹。」<文選.養生論>注引司馬彪說:「
尾閭-----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
水注者,無不盡焦,故名沃焦。」<楚辭.天問>提出:「東
流不溢,孰知其故?」的疑問,<莊子.秋水篇>道出:「尾
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的解釋,此篇成玄英疏引
<山海經>說:「羿射九日,落為沃焦。」為這個神話找尋
源頭,<列子.湯問篇>則解釋說:「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
里,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
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減焉。其中有五
山焉,一曰岱嶼,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州,五曰蓬
萊。」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云:「羿為東方主。」后羿
射日的神話,自必與東夷有關,傳說猶如史影常能反應出
歷史的真象,所舉出之地名諒必非無中生有。

    「屋其惹」音近「沃焦」,「石」音近「首」,亦音
近「四」,日本人所謂的「沖繩(Okinawa)」,實由屋其
惹所改譯。西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察度王遣使向中
國進貢,明太祖以歷代琉球未曾入貢,遂移琉球之稱於屋
其惹,而以臺灣島為小琉球。東亞大陸的朝鮮半島伸入
東海,半島東南的盡頭是韓國的釜山港,「釜山」正音叶
「扶桑」;「尾閭」音叶「倭奴」;「岱嶼」之「岱」音
近「對」,對馬島(Tsushima)乃譯音兼譯義;「歸墟」音
叶四國島南部的「高知(Kochi)」,其古音接近九州南端
鹿兒島的「鹿兒(Kago)」;「員嶠」音叶「壹岐(Iki)」
或「屋久(Yaku)」;「瀛州」音叶「沃焦」;「方壺」音
叶「澎湖」,「方」又音「ㄅㄥ」;「蓬萊」音叶「波羅
」,<元史.仁宗紀>及<溫州府誌.卷十八>均載仁宗延佑
四年,有一艘難船漂到溫州海岸,經送到泉州等候船隻,
然後被送回本島,船上漂泊之民,據云是受「波羅公」管
轄的密牙古人,密牙古(Miyako)就是現在的宮古島,所謂
「波羅公」音叶彭佳、平溪、艋舺(Banka),這個叶音的
族群廣泛分佈在北臺灣,故基隆外海有彭佳嶼。

    「虎井」音近「蠔鏡」,廣東省珠江口外的澳門古
名蠔鏡,亦或寫作「濠江」,顯然均只是記音。<史記.秦
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
萊、方丈、瀛州,僊人居之。」虎井誠然音近方丈,然而
方丈之地望似應求之於南朝鮮的弁辰!虎井又音近房鍾
(吳地)、江蘇省的武進與儀徵、安徽省的望江,是亦音
叶沃焦。臺中縣的龍井鄉據說得名於鄉中有「龍目井」
,高雄市的鼓山下亦有一龍目井,令人不禁要懷疑「龍目
」之井何其多?嘉義縣的竹崎鄉有一「蘆麻產」,音近「
龍目井」;澎湖本島有龍門村,該處有良文港,並音近龍
目、黎母、老模,顯然亦僅是記音故無定字,海南島有黎
母嶺,<隋書>記流求國小王稱歡斯老模。<水滸傳>屢言
及渤海中的沙門島,宋時是流配犯人之所,<史記.秦始皇
本紀>:「入海求羨門高誓。註:羨門,古仙人。」羨音近
仙,羨門音近薩滿、沙門,薩滿教是東北亞民族的原始宗
教,戰國時代神仙思想以齊國最盛,沙門音轉為山東省的
即墨、長江口的崇明島、澎湖西嶼鄉的赤馬、臺南柳營
鄉原名查某營、龍門村東方離島有查坡嶼及查某嶼、臺
北的萬華原有番社名「沙麻廚」、屏東恒春鎮的貓鼻頭
原名「沙馬磯」,以及全省多處的「紗帽山」。

    澎湖的白沙原又名赤嵌,赤嵌或作赤崁,「崁」乃是
俗字。<玉篇>:「嵌,坎旁孔也。」<說文>:「坎,陷也、
險也;又,穴也。」由於「赤嵌」容易令人聯想及「赤」
色的「坎」,以至忽略了其與臺南鼎鼎大名之「赤嵌樓
」同名的事實。西元1650年,荷蘭人在今臺南市建築了
一座「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其所以被漢人稱為赤
嵌樓,實基於此地本是西拉雅平埔族「赤嵌社(Chakam)
」聚居之區域,遠在荷蘭人築城以前,就已由漢人為其取
叶音漢字「赤嵌」為其地名,這可由<明會典>窺見一般,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在記載水程的條下
寫明曾經寄港於此,並有「赤嵌汲水」之類文字可以證
明。荷蘭人佔有了赤嵌一帶以後,赤嵌社被迫遷移到臺
南縣的新市鄉,惟「赤嵌」一變而為「新港」,實為一音
之轉。高雄縣的梓官鄉亦有村名赤嵌,即「梓官」二字
實亦赤嵌的異譯,桃園縣觀音鄉原名石觀音、原住民稱
雪山的「雪高翁(Sekoan)」、臺中縣的石崗鄉、全省多
處的菜公堂與石光見,以及澎湖縣的沙港、鎖港(又作鎖
管或小管)、烏崁附近的蕭瓜,皆音近赤嵌。

    澎湖的湖西鄉有「紅羅村」與「烏泥村」,以閩南
語讀之,均音近苗栗縣的「後壠」或高雄縣的「阿嗹」,
「烏泥」又名「烏土」,桃園大溪鎮有烏塗窟、雲林斗
南鎮有阿丹,以及全省多處的虎頭山皆音近烏土,由此名
可令人聯想及望安鄉之「後帝子嶼」。紅羅村之北有青
螺村,「青螺」音近「菜寮」、「黔靈」,曾文溪又名菜
寮溪,貴州省的貴陽有黔靈山。湖西之東有葉村,西嶼
鄉又有大菓葉,如此地名如非譯音,簡直不可思議!菓葉
音近姑爺、龜子、果阿、貴陽、觀音、鼓音、江蘇省的
贛榆、廣東省的高要、句吳(國名),烏崁、翁公為其倒
裝,臺南縣新營鎮有姑爺里,其附近有龜子港,臺灣全省
有多處地名叫觀音,宜蘭南澳鄉觀音之南又有鼓音,呂宋
島東南部有果阿,目斗嶼之西有一礁名翁公石;句吳又音
轉為山東省的高密、雲南省的昆明、原住宜蘭縣一帶的
卡瓦蘭或噶瑪蘭、雲南省的耿馬、雞母塢、國母、關廟
、鏡面、講美,澎湖群島首邑的馬公為其倒裝,臺南縣的
隆田原有一座國母山(今大部已遭鏟平);臺南縣關廟鄉
附近又有一座鏡面水庫;白沙島南部有講美村,閩南語讀
若「港尾」,臺灣全省的港尾多不勝數。

    湖西鄉又有林投村,當地有一「林投公園」,<隋書.
東夷傳>流求國條所說:「條纖如髮,然下垂。」的「鬥
鏤樹」,即是俗作「林投」的「梛纛樹」,此樹賴公園之
設而無絕種之虞,但其地名卻不必定因樹而得,此由其海
岸外有林投石礁,且林投非此地所獨有可知。鬥鏤、梛
纛互為倒裝,宜蘭縣的羅東、桃園縣的龍潭鄉與蘆竹鄉
皆音近梛纛;羅東鎮的哆囉岸、苗栗縣的銅鑼與頭份的
斗乃、苗栗縣卓蘭鎮舊稱罩蘭(Tarian)、臺中縣新社鄉
的大南村、彰化縣埤頭鄉原有東螺社、嘉義縣民雄鄉舊
名打貓(Taneau)、白沙島的通樑、花蓮縣新城鄉舊名哆
囉滿、臺東縣東河鄉的都蘭等皆音近鬥鏤。

    據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云噶瑪蘭平埔族謂「猴
子」曰「羅東」,羅東音近「籠東」,<北史.李穆傳>:「
宇文泰戰敗,敵兵追及,穆以鞭擊泰曰:『籠東軍士,爾曹
主安在?』籠東猶隴種,言兵敗披靡也,字雖各別,音義相
同。」<集韻>:「儱偅,不遇貌,與龍鍾、隴種、躘踵通,
皆狀其潦倒。」潦倒音近拉搭,<蘇氏演義>:「龍鍾,謂
不翹舉,如拉搭之類。」龍鍾又為竹名,產羅浮山,韓愈
詩:「東野不得官,白首誇龍鍾。」<丹鉛錄>:「龍鍾,似
竹搖曳不自持也。」籠東又倒裝作東籠,<荀子.議兵篇>
:「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
物。-----<新序>作隴鍾;東籠與涷瀧同,沾濕貌。」梛
纛音近拉搭,枝條亦隨風搖曳不翹舉,猴之行步龍鍾搖曳
不自持,群猴之奔逃固酷似兵敗批靡焉!

    鎖港之北有鐵線,臺南縣新營市部份屬於清末之「
鐵線橋堡」,兩相對照之下,是否因有鐵線建造之橋而成
為地名,即已昭然若揭!嶀嵊,山名,在浙江郯縣;又縣名,
今浙江嵊縣;<前漢書.地理志>:「武陵郡鐔成縣。」鐔
成、嶀嵊皆音近鐵線,廣東省的汕頭、印尼之群島名與
海峽名的「巽他(Sunda)」為其倒裝;望安島北部有天台
山,浙江省亦有天台山;澎湖有太武山,金門、廈門亦各
有一太武山,太武或作大武,臺東縣有大武鄉,大本通作
太,澎湖內海中在中屯嶼西北方有大倉嶼,江蘇省有太倉
縣,<集韻>:「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天姥山在浙
江新昌縣東,浙江、安徽交界處有天目山、臺北市北投
區有天母、屏東縣的竹田原名頓物、東嶼坪嶼的東南有
豬母礁其音俱相,臺南縣的麻豆、高雄縣的彌陀、屏
東縣的牡丹、印尼與屏東縣各有一個萬丹、貴州省的茅
台、吉貝嶼之北的目斗嶼等皆為其倒裝,或云目斗嶼形
狀如木工之墨斗因而得名,乃是想當然耳!洪敏麟<台灣
地名沿革>云:「民國九年,(頓物)改名為竹田,其緣起不
詳。」又云:「曹族稱『知母山』為『Borognotzmo』
,『Borog』是山、『Tzmo』是水,合為水山之義。」竹
田音近新竹市的原名竹塹;鎖港西南的「山水」,原名「
豬母水」豬母水之易名為山水,蓋與「知母」有異曲
同功之妙。閩南語「竹塹」又音近「鐵砧」,澎湖有兩
處鐵砧,一在姑婆嶼右方、一在西嶼坪嶼左上方;臺中縣
的大甲鎮卻有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鐵砧山。

    望安島原名八罩島,由於望安島旁邊有一座馬鞍嶼,
「西望同安,故名望安」之說,馬上受到考驗。望安島有
風門山,島邊有凹門礁,並音近「吼門」,明鄭與清軍在
澎湖的最後一場海戰,督軍劉國軒力不能支,乃駕小舟從
吼門走東寧;「凹門」又音近澳門、雅美、阿美、閩南
語「廈門」,馬公市東岸的暗澳(又作穩澳或文澳)、望
安、福建省的閩侯為其倒裝。風門山之南有中社村,閩
南移民於原住民聚落每稱之為社;望安鄉有嶼名將軍澳,
此嶼北邊有一狗沙子礁,臺南縣的將軍鄉有廣山村,其南
邊的七股鄉有國賽港,或作國使港、各西港,昔日臺南縣
沿海有多處「鯤身」,奎壁山外海有雞善嶼及雞善礁,狗
沙、各西、國使、國賽、國聖、國姓、雞善、廣山實均
一音之轉,臺南縣下漢人往昔對原住民私底下有「狗沙
子」的稱號;臺北縣萬里鄉有國聖埔海灘,臺南縣市交界
有國聖大橋;南投縣有國姓鄉;赤嵌、鯤身互為倒裝,而
將軍音近梓官、赤嵌。八罩島有一布袋港,兩者實一音
之轉,嘉義縣布袋鎮昔日原稱布袋嘴,雖加上「嘴」字仍
掩飾不了其由音生義的真相;東吉嶼左邊有一嶼名「鋤
頭增」,以閩南語讀之,不外是「豬羅山」的叶音。

    閩南語「八罩」又音近臺北市與南投縣各有一處的
北投、全省多處的寶斗,與全省多處的埤頭,彰化縣的埤
頭鄉由於與原名寶斗的北斗鎮為鄰,洩漏出由音生義的
訊息。彰化縣的二林鎮看似一漢式地名,其南邊的竹塘
鄉有鹿寮,再向南為雲林縣的二崙鄉,由是知此三者乃同
音之異譯,其在澎湖的叶音地名則西嶼鄉有一流連礁,可
知全省多處的「鹿寮」,率皆與鹿無關。澎湖群島最偏
北之嶼名大嶢礁,音近其南方不遠處的道爺礁,而臺南縣
的新市鄉有道爺農場;澎湖的馬公鎮有西衛里,臺南縣的
善化鎮亦有一個西衛,這恐怕不是單純一句「巧合」就
能輕輕帶過的!固然馬公鎮又有一個東衛與西衛對稱,然
而白沙島外海的燈火礁,與馬公鎮朝陽里的閩南音,及湖
西鄉的鼎灣村,實俱音近東衛,而白沙島的瓦硐村、湖西
鄉的烏土則為其倒裝,於是馬公鎮的西文里與東文里是
否文澳所分,就不得不重新商榷了。由燈火礁及鎮海港
(白沙鄉有鎮海村)找到了昔日臺南縣內海港灣「倒風港
」的語根,由馬公鎮的光明里,又發現白沙島的講美村德
不孤必有鄰,西嶼北方有小門嶼,鳥嶼的北方就有其倒裝
的毛常、毛司二嶼來搭配。

    澎湖群島總共有三個雞籠嶼,基隆港口的和平島原
亦名雞籠嶼,基隆市之舊名則稱為大雞籠社,所謂「雞籠
」,其實乃是平埔族語「Ketagaran」略去「Keta」二音
後,留下「Garan」的諧音,學術界於又稱社寮島的和平
島,今已漸能摒棄其外形酷似雞籠的論調,於是吾乃稍敢
懷疑員貝嶼北方的龍頭礁,並不意味著形似龍頭,其實是
林投的叶音;由於白沙島的煙墩山又名龍望山,從而可知
龍望音叶龍門,煙墩則音叶廣東省的英德。西嶼鄉北部
有一竹高灣,「高」應是「篙」的簡筆,此一名稱不能不
使人聯想到全省多處的竹篙厝,甚至竹橋庄、土庫庄,及
其倒裝的茄苳腳、牛挑灣、牛稠埔等,亦均是藉音遁形,
故雞善嶼又東的錠鉤嶼、望安鄉的頭巾嶼、馬公鎮的重
光里、屏東縣的東港、高雄市的舊名打狗,及一至七鯤
身與赤嵌樓間的「臺江」,都應該是「竹高」的諧音,而
高雄縣的茄萣則為其倒裝。茄萣鄉右鄰的湖內鄉有大湖
村,由其舊名竹滬庄,方能怳然其何以名叫大湖;閩南語
茄苳音近關渡,臺北的關渡門又寫作干豆、甘答、肩脰
、竇,與古亭、劍潭並列,方知都是譯音。

    馬公鎮的風櫃里似乎以海風呼嘯聞名矣,西嶼北部
的合界村卻默默的等人提出反證;風櫃尾邊的四角嶼,須
遠至七美嶼的西甲纔找到了知音,再遠一點則有高雄市
的獅甲;風櫃與裡之間的青灣原名青枝灣,福建小金門
有青岐;另外,就當做我沒有說好了,七美是不是音有點
接近赤馬呢?關於馬公地名的由來,誠然澎湖本地人口中
的「馬公」均讀如「媽宮」,一般的說法無不以其因為
市區擁有臺灣最古老的「娘媽宮」而得名,葡萄牙人稱
廣東省的澳門為「Macco」,據說也是粵語「媽宮」的譯
音,事實上澳門原又稱「阿媽港」,而「澳門」其實乃是
「阿媽」的叶音,湖西鄉的隘門村、桃園縣的楊梅、新
竹縣的峨嵋,以及全省多處的鴨母寮、月眉潭、紅毛厝
等蓋皆其音轉,新竹縣的竹北舊名紅毛港,附近又有紅毛
田、苗栗縣的南庄鄉有紅毛館、彰化縣田中鎮昔有大紅
毛社、嘉義市的蘭潭舊名紅毛埤,如果說荷蘭人的事蹟
導致這些地方的得名,那實在是不可思議。

    福建省閩江口外有馬祖列島,馬祖音近媽祖,中國東
南沿海媽祖信仰最盛,傳說媽祖姓林名默娘,福建省湄州
島上人,有趣的是「媽祖」音近「湄州」、「默娘」則
倒裝為「娘媽」!金門縣有牧馬侯祠,主神亦稱為馬祖。
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詩.小雅>:「既伯既禱。註:
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禮.王制>:「禡於所征之地。
」師旅所止地之祭曰禡,<詩.大雅>:「是禷是禡。傳:於
內曰禷、於野曰禡。」「禷」、「禡」兩個字合起來正
音近「娘媽」。祖者徂也,祭道神曰祖,禡去示為馬、馬
加女為媽,馬祖或媽祖之祀實源自遠古之圖騰信仰,故鄭
延平師止澎湖而祭媽祖者,禡祭之遺風也!馬公鎮朝陽里
附近有一潮音寺、苗栗縣三義鄉的關刀山有奉祀關羽的
聖衡宮,都足以說明寺廟的興建與地名孰先孰後。

    雲林縣的土庫鎮有一個馬公厝,乃是由馬崗厝以音
近而改,土庫一作塗庫,原先稱為「大坵田堡」,音感稍
敏銳的人,不難聽出其中的土庫二音。吳新榮<震瀛採訪
錄>記載昔日臺南縣下的平埔族有「孝女與馬公爺」的
傳說,由傳說的內容可以看出,除易狗為馬以外,無疑是
莫傜、畬客等族<狗皇歌>神話的翻版,而「馬公」正可
分化出「馬」、「狗」二音。臺北市的萬華舊名艋舺、
臺北縣外海的彭佳嶼、臺北縣的板橋、雲林縣的北港或
笨港、雲林縣的臺西原名魍港、嘉義縣東石鄉的塭港與
布袋鎮的蚊港、臺南縣下營鄉的茅港尾、臺南縣左鎮鄉
的睦光、屏東縣的瑪家等,均是馬公的叶音。

    <增韻>:「舽舡,吳船名。」<轉注古音>:「吳人目
舟曰舽舡。」凱達喀蘭平埔族之舟曰「Banka」,實音近
舽舡,譯音艋舺或作莽葛,ㄅ、ㄆ二音原極容易通轉,臺
南縣關廟鄉的馬稠、基隆市的八斗子皆音近北投,亦音
近麻豆,平埔族語之「北投(Patauw)」即女巫之意,曹族
稱臺灣最高峰的玉山為「八通關(Bantounkoa)」,吾故
疑這一組音與臺灣之美稱為「寶島」有關也!澎湖音近
渤海、寶婺、番吾,又音近靺鞨、閩侯,而靺鞨又可音轉
為馬公;番吾又音轉為蒲姑、北固,其倒裝即為姑婆、奎
壁。浙江省的金華舊名寶婺;番吾,趙地,<括地志>:「蒲
吾,故東,今之真定府平山縣即漢番吾,番當音蒲。」<史
記.貨殖列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
湊。」番禺亦或作番吾,即今廣州市;<唐書.北狄傳>:「
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虎井又
音近勿吉;閩侯在福建省福州市東南;<左傳.昭公22年>:
「晏子曰古人居此地者有蒲姑氏。杜預曰樂安博昌縣北
有蒲姑城。」;江蘇省的鎮江有北固山。走筆至此,澎湖
群島宋、元以前有無住民?其原住民自何處而來?與何處
的住民有較近的血緣關係?答案已然自動的躍然紙上。
歷代曾屢次盡徙澎湖居民入內地,卻徙不走地名,群島上
的住民最遲至宋代已漸與漢人同化。

    歸結以上所述的林林種種,在此做個全面的總整理,
大體上來說,鼊、吉貝、奎壁、姑婆、拱北等俱一音
之轉,而白猿、澎湖、馬公等則為其倒裝,湖西鄉的白坑
村原名白猿坑,白猿乃是閩南語「白猴(ㄍㄠv)」之訛。
澎湖音近蒲姑,又音轉為薄姑,<書序>:「成王既踐奄,將
遷其君於蒲姑。」<左傳>、<史記>作薄姑,據傅斯年先
生<夷夏東西說>的考證,蒲姑或薄姑乃是商人最初的國
號;經商透過「商量」,簡稱曰「商」,謂商亡之後迺有
經商之商人者大謬;馬公又音叶蒙古、靺鞨,又音叶曼谷
、閩侯,依歷史演變法則而言,自帕米爾高原以東,民族
遷移路線乃是由西向東、由北而南,花綵列島中的少數
例外是較晚近之事,自長江口至珠江口這一大片多島嶼
岩岸的內陸,是澎湖群島原住民的舊家鄉。

    李宗侗先生<中國古代社會史>中講得好:「不只地
名由於圖騰團的定居,山名、水名亦皆若此。考證家每
謂地由水得名,但水名又何自來?這不過將解釋的困難退
後,而非得到確切的解釋。其實地、水、山的得名,皆由
於圖騰團的定居其地。」當然,這跟圖騰制度泯滅以後
所命之名需要辨別清楚,某些賦予字義以後,又極容易混
淆其本來面貌,例如高雄的旗山舊名蕃薯寮,實則歡斯之
諧音,又例如新竹縣與廣東省各有一個香山,浙江省有象
山港,皆音叶鄯善、鄯闡;嘉義中埔鄉的石硦,細思方知弄
音叶諸羅;西域古有簞桓,因知迪化乃是譯音。澎湖島群
地名、山名、島名、礁名有音譯之嫌者,本文幾已蒐羅
殆盡,而悉數能在海峽的西岸找到來龍,並在海峽的東岸
找到去脈,或問與澎湖最親近之族群為何?則擺夷、百越
、排灣是也。澎湖群島面積不大,然而猶麻雀雖小,卻五
臟俱全,臺灣原住民各族族名,皆能夠與這個島群取得聯
繫。澎湖又音轉為驃馬、漂馬,緬甸古名驃馬,卑南族又
作畢瑪、漂馬,緩讀之則為普由馬、卑南覓;西嶼原名漁
翁島,音叶南、高兩縣的漚汪、桃園市舊稱虎芳庄,倒裝
為臺灣的洪雅(族名)、東北的扶餘(族名)。

附註: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省通志>云:「唐中葉
施肩吾始率其族遷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進士,隱
居不仕,有詩集行世。」康熙中高拱乾<臺灣府志>引施
肩吾澎湖詩曰:「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彝居處無鄉里;黑
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曹永和<早期臺灣的
開發與經營>謂施肩吾睦州分水(今浙江省分水縣)人,唐
元和十五年進士,曾見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此詩若
真為施肩吾所作,可證明在唐朝中葉已有漢人遷居澎湖,
而「島彝」、「黑皮少年」云云,尤即是當時在族群上
同於臺灣原住民,而棲息於澎湖群島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