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東巡至
山東半島盡頭的成山角,廝時「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
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僊人居之,請得齋戒
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僊
人。」這就是徐巿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藥的緣起。
    山東半島三面臨海,廟島群島介於山東、遼東兩半
島之間,在航海技術還十分幼稚的早期,這群成串狀的島
嶼,有助於兩地的直接溝通。自成山角至朝鮮半島的夢
金浦,信宿即可到達,<史記.封禪書>云:「八神-----七
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
。」山東半島伸入海面的部份形如斗柄,遼寧的錦西及
河北的井陘、徐水及山東的嘉祥、金鄉、棲霞、長山、
泗水及安徽的績溪、嘉山、潛山、宿松及江蘇的金山、
荊溪、棲霞、常熟、川沙、春申、錫山、響水及浙江的
江山、舟山、嘉興、慈谿、長興、常山、嵊泗、仙霞、
紹興、蕭山、象山、秀水、三蒜山及閩北的七星、四礵
、三沙、三山(福州別名)與臺灣北部的賽夏等皆「朝鮮
」及其異譯「肅慎」的叶音,而肅慎音叶神仙、神山、
仙山,故山東半島實為大陸北方移民入海的前哨站,同時
也是戰國時代的齊國,神仙思想特盛的一個遠因。
    由於當時民智未開,而且能夠出海者畢竟只是少數,
既不瞭解海外之奇風異俗,歸國後每做誇誕不實之報導,
<聊齋誌異.卷十二.安期島>:「長山劉中堂鴻訓,同武弁
某使朝鮮。聞安期島神仙所居,欲命舟往遊,國中臣僚僉
謂不可,令待小張。蓋安期島不與世通,惟有弟子小張歲
輒一兩至,欲至島者,須先自白,如以為可,則一航可至,
否則颶風覆舟。」即是一例,「安期島」應即今日本海
中島根半島北方的「隱歧(Oki)島」,時至清世,以相距
不遠之朝鮮半島猶隔閡如此,何況更古早以前乎?
    今世科學昌明,吾人已知海中並無神仙,至云三神山
之名,以山東半島北端亦有蓬萊而言,諒非憑空捏造,要
亦有所本,吾人又願意相信此三神山之名稱必然有蛛絲
馬跡可循,恰好在東洋外海縱列著一長串的花綵列嶼,除
北海道以北、呂宋島以南距離太過遙遠,直接往返不易
之外(按:遠在南太平洋的斐濟群島,就曾經發現過兩千
多年前的中國石刻古物),史書記載徐巿自山東半島東南
部的琅琊出發,往來東海三次,甚見便捷,且其第一、第
二兩次入海,皆在秦始皇停留琅琊的三個月間,尤可證明
其所往來之島甚近,但徐巿絕不肯自行暴露其行蹤,故其
所謂「海上三神山」,當求之於朝鮮半島。
    <詩.小雅>:「既方既阜。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
而未合時也。」<前漢書.揚雄傳>:「方皇於西清。註:
方皇猶彷徨也。」「彷徨」義同「徬徨」,古音當無二
致,閩南語今猶讀「方」音(ㄅㄥ)近「旁」,則「方丈」
音近「弁辰」、「伯濟」,朝鮮半島南部,古三韓中的「
弁辰」,在西元四十年前後,分為「加羅」、「任那」二
小國;西元前五十七年,辰韓中的「斯盧國」統一辰韓,
創建了「新羅國」;西元前十八年,馬韓中的「伯濟」統
一馬韓,創建了「百濟國」。
    <三國志.東夷傳>所載馬韓五十四國中有「卑離國
」,又有「內卑離國」、「辟卑離國」、「楚山塗卑離
國」、「監奚卑離國」、「如來卑離國」、「牟盧卑離
國」等,均在末尾加了個「卑離」;「弁辰」有「半路國
」;<魏志.東濊傳>載魏正始六年,東濊的不耐等國舉邑
以降,三年後朝貢魏闕,獲有「不耐濊王」之封號;「卑
離」、「半路」、「不耐」皆音近「蓬萊」。<後漢書.
東夷傳>曰:「濊,北與高句麗、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
大海,西至樂浪。」「沃沮」有東、北之分,分佈在中國
東北的,三國時代稱為「勿吉」;馬韓諸國中的「月支國
」、辰韓諸國中的「優中國」等,均音近「瀛洲」。
    衛挺生教授已著書證明,日本始開國的「神武天皇
」即是「徐巿」,渠之入海訪求僊人,實乃運用其聰明睿
智,玩弄專制帝王於股掌之中,施展古今罕見的詐術,藉
渴望長生不老之秦始皇的助力以建國,其人實乃不世出
之英雄,不可以尋常「方士」視之;吾人更不可只因日本
人不願承認這段史實,就不用腦筋去想想:渠所率領之三
千振男女、五穀百工,有無在海外建國之可能?史載徐巿
曾三次自琅琊入海,其第三次入海「得平原廣澤,止,王,
不來。」,在渠未入海之前,對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的情
形,必然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質言之就是知道哪些部落
較強、哪些部落較弱,及何處可以立足等。
    秦代東北方最盛疆域未超過浿水(今清川江),對於
朝鮮半島內部的情況並不甚清楚,觀漢武帝元朔元年始
因濊貊的內屬設「蒼海郡」,而<史記集解>猶茫然於張
良東見「倉海君」之所在,朝鮮半島北部實由於戰國、
秦漢之交,一波波燕、齊流民的移入,始漸臻於文明開發
之境,而半島南部猶處於原始部落的型態,何況是更偏遠
的扶桑三島?因此徐巿乃得以遂行其假中有真的謊言。
    <水滸傳>第十六回:「若十日不獲得這件公事時,怕
不先來請相公去沙門島走一遭。」「沙門島」是山東蓬
萊西北海中的小島,在宋時是個荒涼偏僻的地方,朝廷以
之充做流放犯人的場所。「沙門(佛門亦稱沙門)」、「
沙彌(和尚別名)」、「羨門(仙人)」、「薩滿」等皆一
音之轉,北方游牧民族謂巫師曰「薩滿」,其信仰因此被
稱做「薩滿教」;<史記.秦始皇本紀>:「入海求羨門高
誓。註:羨門,古仙人。」<集韻>:「僊同仙。」<釋名>:
「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羨」音近「
仙」,衍生出中國特有的神仙思想。
    「濊(ㄏㄨㄟ\)貊」倒裝為「靺鞨」,建立渤海國的
王室出自「粟末靺鞨」,「渤海」實即「靺鞨」音轉。
「濊(ㄙㄨㄟ\)貊」又音叶「粟末」,「松花江」古名「
粟末水」。朝鮮語「濊」音「Ye」,「濊(ㄧㄝ\)貊」又
音叶日本語謂「山」的「(Yama)」,倒裝為日本語
謂「宮」的「(Miya)」;「粟末」則音叶日本語謂
「島」的「(Sima)」。日本地名中沒有「山」而稱
做「山」、不是「島」而稱做「島」、沒有「宮」而稱
做「宮」者,比比皆是,試將帶這三個名稱及其叶音的地
名做個統計,「濊貊」一族實為構成日本民族的骨幹(按
:「Yama」又音近「愛門」,在滿清的文獻裡,稱東北的
達呼爾族為愛門,達呼爾族以茅草葺成的草房正門,其形
狀酷似日本神社的「鳥居」,同時他們的習性遠較其他
的通古斯族清潔,又特具服從的天性,各部落的酋長非常
有權威,因而此族被認為有可能與日本源出一系,黑龍江
省的呼瑪、大東北的阿穆爾實均為愛門之音轉。)。
    海上仙山的神話,非自徐巿而始,<列子.夏革篇>曰: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維無底之谷,名
曰歸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嶼、二曰員嶠、三曰方
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這個神話可謂集當時海外
之傳說的大成,所云「瀛洲」與「蓬萊」不必定與徐巿
言者同(按:「蓬萊」亦有可能是謂天際之「碧落」的
同義詞)。「歸墟」恰音近徐巿聲稱擬訪求的羨門之名
「高誓」,因提到「歸墟」,不免要先從「尾閭」說起:
    <文選.養生論>注引司馬彪說:「尾閭-----在扶桑
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盡焦
,故名沃焦。」<莊子.秋水篇>成立英疏引<山海經>曰:
「羿射九日,故名沃焦。」傳說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搏
桑,通作扶桑,「扶桑」是朝鮮半島東南角「釜山」的對
音,在地理上是一個很清晰的分界點。<魏志.倭人傳>:
「從郡(帶方)至倭,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
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
「韓國」指三韓而言,故云「狗邪韓國」,弁辰諸國中的
「狗邪」音叶「歸墟」(按:「九州」的日本語讀如
[Kyushu],亦音近「歸墟」,由於叶音乃刻意規
劃九個行政區,並非不可能),則「尾閭」顯然是日本古
名「倭奴」的對音。「倭奴」音近「窩泥」,雲南的「
窩泥族」又作「和泥族」,日本人自稱其族名曰「大和
民族」,而「和泥」又音叶「(Hiro)」,故倭奴故地
當在「廣島()」,徐巿最早的立足之地當即在
此,故日本開國史上有神武天皇東征的傳說。    
    琉球王城「首里」的「首」音近「石」又音近「四
」,故云「有一石方圓四萬里」,明.神宗萬曆七年因「
首里」之諧音,而頒贈以「守禮之邦」牌坊。陳紀瀅著
<瞭解琉球>云:「琉球人自稱其國名曰屋其惹。」「屋
其惹」急讀之音叶「沃焦」,亦音叶「瀛洲」;日本九州
鹿兒島南方有一「屋久(Yaku)」島,此島呈圓形狀,「屋
久」音叶「員嶠」,「員」本通作「圓」。日本人佔領
琉球之後,處心積慮地想要切斷琉球與中國的淵源,故
意曲解「琉球」之本義為「沖中之繩、流中之虬」,乃
因「屋其惹」之「訓讀」而唸成「Okinawa」,復由其「
音讀」再寫成「沖繩」,這是日本人最拿手的技倆,早有
前科在先:「倭奴」既音轉為「和泥」,則音叶「虹霓
」,其倒裝即是「霓虹」,此音恰與「日本(Niphon)」
同音,改「倭奴」為「日本」,乃是「換湯不換藥」!
    依「方丈」之例,「方壺」音叶「澎湖」;「岱嶼」
音叶「泰雅」,惟「嶼」字若作島嶼解,則「岱嶼」似即
朝鮮半島南部與日本的九州之間的「對馬島(Tsushima)
」;「蓬萊」音叶「布農」,澎湖為臺灣的離島,泰雅與
布農均為臺灣的原住民族群。「沃焦」又音叶「沃沮」
、「勿吉」、「武進」、「儀徵」,朝鮮半島東北方的
沃沮與三國時代中國東北的勿吉,是沃焦未出海的遠親,
江蘇省長江沿岸的武進、儀徵是沃焦出海的前哨站。「
屋久(Yaku)」又音叶日本語謂「岡」的「Oka」,及「暘
谷」、「陽穀」、「冤句」,日本的地名有許多與「岡
」或其叶音有關;<書.堯典>曰:「宅嵎夷曰暘谷。暘,明
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曰暘谷。」「嵎夷」音近「運
奄(古國名,今山東曲阜)」,「日出於谷」乃望文生義,
山東省的陽穀、冤句是其出海的前哨站。
    「澎湖」又音叶「番(ㄆㄢ)禺(廣州舊名)」、「鄱
陽(湖名)」、「擺夷(族名)」、「百越」等,及臺灣原
住民中人口數居第三位的「排灣」,故「方壺」一名亦
可能源自「排灣」;「泰雅」音叶「東越(漢初國名)」
、「東冶(東越國都,今福建侯官)」、閩江口外的「東
引」島、浙江省的「東陽」、福建省的「戴雲(山名)」
與「同安(地名)」,此二族由大陸出海之跡,鑿然可循。
「布農」一作「蒲嫩」,音叶「彭蠡(澤名,即鄱陽湖)」
、廣東的「博羅」、西南夷的「崩龍」,由「彭蠡」之
改名為「鄱陽」,可了然何以「排灣」居住地靠海,而「
布農」蟄居深山。「布農」、「婆羅」亦音叶「蓬萊」
,若以南海盡頭的「婆羅洲」或臺灣的「布農」,即傳說
中的「蓬萊仙島」似嫌太遠,或者如以「釜山」以東稱
「扶桑」之例,而以山東省的「蓬萊」以東稱「蓬萊
 」也。臺灣原住民第一大族的「阿美」音叶「愛門」,
 是為「閩越」倒裝,其自稱的「邦仄」亦音叶「方丈」,
 其入海前的根當溯自浙江省的百江、百丈塢、百丈口、
 百丈際、浙江省與安徽省交界處的白際山、百丈峰、福
 建省與江西省交界處的百丈隘等地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