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國96年8月23日<中國時報>記者李宗祐報導,
謂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員林媽利,今年初採集
噶瑪蘭族原住民唾液進行研究,引發部落族人抗議,國
科會日前召開學術倫理審議委員會,裁定林媽利違反「
醫學研究倫理」,發函糾正。
    國科會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南島民族的分布與
擴散」這個主題,目的在研究現代臺灣人族群與古代臺
灣人的遺傳關係,透過母系遺傳粒腺體DNA及父系遺傳Y
染色體DNA,推測臺灣南島語族來源及遷徙。馬偕醫院
林媽利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過去在各原住民部落採集檢
體為根本,在國科會補助下,進一步採集巴宰、西拉雅
、凱達格蘭和噶瑪蘭等平埔族檢體,進行比對分析。
    認為臺灣原住民來自東南亞是當今學術界的主流,
也是林媽利所領導之團隊的研究方向。然而,在張奕善
翻譯B.R.PEARN原著的<東南亞史導論>中,「東南亞的
原住民自中國大陸遷徙而來」早已是學術界的共識,臺
灣的原住民如果來自東南亞,追根究底原先不也來自中
國大陸嗎?再者,區區兩百海浬的臺灣海峽有何難渡,
為甚麼彼等的祖先就不可能自海峽的對岸橫渡而來?是
否只因為若作了這樣的主張或推測,就於臺獨份子不利
,而有為大中華主義張目之嫌呢?探求真象是做學問的
宗旨,為特定政治目的服務的學術是可恥的。
    <轉注古音>:「吳人目舟曰舽舡,俗言物之蠢大曰
舽舡。」「舽舡」音叶臺北盆地之凱達格蘭平埔族謂「
舟」的「莽葛(Banka)」。「句吳」或「攻吳」是「吳
」的全名,並音叶「卡瓦」,以蘭陽平原為主要集中地
帶的「噶瑪蘭」又有「蛤子蘭」、「甲子蘭」、「卡伐
蘭」、「卡瓦蘭」等不同稱謂,其實皆一音之轉,故「
孫悟空」的「悟」閩南語有讀「兀ㄛ」的,也有讀「
ㄇㄚ」的,而末尾所加的「蘭」實即「人」之義。
    宜蘭縣冬山鄉的「廣安」、南澳鄉的「觀音」、「
鼓音」、「御恩」山、大同鄉的「喀拉業」山、礁溪鄉
的「鵲子」山、頭城鎮的「外澳」、「金盈」、「觀音
」山、臺北縣貢寮鄉的「桂安」、「槓子」寮、萬里鄉
的「槓子」寮、汐止鎮的「柯子」林、坪林鄉的「坑子
」口、八里鄉的「觀音」山、淡水鎮的「口湖」、臺北
市北投區的「貴子」坑、桃園縣觀音鄉的「金湖」、蘆
竹鄉的「坑子」、平鎮市的「建安」、楊梅鎮的「高榮
」、中壢市的「高榮」、大溪鎮的「缺子」、復興的「
卡愛」、「高義」、「卡議」蘭等的原音皆音叶「句吳
」,倒裝為宜蘭縣員山鄉的「永廣」、「隘界」、蘇澳
鎮的「烏巖」角、基隆市的「蚵殼」港、臺北縣的「鶯
歌」、貢寮鄉的「鶯歌」石、「灣坑」頭山、汐止鎮的
「鶯歌」石埔、三峽鎮的「安坑」、新店市的「安坑」
、八里鄉的「下罟」子、「下罟」坑、「下罟」尾、石
門鄉的下「員坑」、雙溪鄉的「下坑」、金山鄉的「紅
柿」腳、大「油坑」、烏來鄉的「烏口」尖山、桃園縣
龜山鄉的「王公」坑、新屋鄉的「蚵殼」港、「紅崁」
頭、平鎮鄉的「湧光」、復興鄉的「葉坑」等,而「槓
子寮」、「柯子林」、「卡議蘭」等實乃「卡瓦蘭」的
同音異譯。古地名皆原住民社名的音譯,而社名亦即是
部族名,其分布地並不僅限於蘭陽平原。
    宜蘭縣礁溪鄉的「奇武」蘭、大同鄉的「戒茂」斯
、基隆市的「龜霧」社、臺北縣瑞芳鎮的「柑子」瀨、
三峽鎮的「金敏」、「加母」山、內紅「龜面」、烏來
鄉的「檜木」山、萬里鄉的「景美」、臺北市的「景美
」、「牛磨」車、內湖區的「金面」山、大稻埕的「圭
母卒」或「奇武卒」、桃園縣大溪鎮的「月眉」、「金
面」山、八德市的「溪尾」、觀音鄉的「坑尾」、楊梅
鎮的「月眉」山下、中壢市的「月眉」及中壢舊名「澗
子」壢等的原音皆音叶「噶瑪」,倒裝為宜蘭縣三星鄉
的「萬貴」、臺北縣貢寮鄉的「馬崗」、「廟口」、「
蚊子坑」、汐止鎮的「猛狎」坑、石碇鄉的「莫干」、
「望古」坑、烏來鄉的「模古」山、「美奎」西模山、
桃園市的「望更」寮、楊梅鎮的「梅崗」、「梅溪」、
「明紀」牧場等,而「奇武蘭」、「柑子瀨」、「澗子
壢」等實乃「噶瑪蘭」的同音異譯。蘭陽平原的原住民
多同化於以宜蘭市為主的「噶瑪蘭」,在外縣市的「噶
瑪蘭」則同化於他族,此不可不知。
    宜蘭縣南澳鄉的「谷風」、「歧峰」、冬山鄉的「
九分」、臺北縣瑞芳鎮的「九分」、「五分寮」、雙溪
鄉的「九分」坑山、「五分」、平溪鄉的「五分」山、
新店市的「銀河」洞、樹林鎮的「柑園」、臺北市的「
艋舺」、大稻埕的「奎府」聚、新莊市與泰山鄉的「義
學」、桃園縣觀音鄉的「廣福」、大園鄉的「建華」、
蘆竹鄉的「五福」、「錦興」、平鎮市的「廣興」、大
溪鎮的「廣福」、復興鄉的「光華」、「嘎拉賀」、「
上奎輝」、「中奎輝」、「下奎輝」、「內奎輝」等的
原音皆音「卡伐」,倒裝為宜蘭縣礁溪鄉的「蕃刈」
田、臺北縣貢寮鄉的「風櫃」斗山、平溪鄉的「蕃子坑
」、石碇鄉的「耳空」龜、三峽鎮的「熊空」、石門鄉
的「富貴」角、金山鄉的「磺溪」頭、萬里鄉的「磺溪
」底、汐止鎮的「橫科」口、臺北市北投區的「磺溪」
、桃園縣大園鄉的「海口」、楊梅鎮的「富崗」、新屋
鄉的「富久」、「富九」、中壢市的「富源」等,「奎
府聚」、「奎母卒」、「奇武卒」本一音之轉。
    以上僅就宜蘭、臺北、桃園三縣所見,即已有如許
可觀的數目,在全省其他縣市亦有廣泛的分佈:「卡瓦
」又音叶新竹縣寶山鄉的「雞油」凸、竹東鎮的「雞油
」林、關西鎮的「蛙子」窩、湖口鄉的「五爺」壟、新
竹市的「柯湖」、苗栗縣後龍鎮的「五湖」、西湖鄉的
「五湖」、銅鑼鄉的「筧窩」、臺中縣豐原市的「觀音
」山、和平鄉的「觀音」山、「觀音」山下、南投縣國
姓鄉的北「觀音」山、中「觀音」山、南投市的「牛運
」堀、彰化縣的「溪湖」、鹿港鎮的「港後」、彰化市
的「古夷」、雲林縣的「口湖」、口湖鄉的「金湖」、
頂「口湖」、二崙鄉的「港后」、元長鄉的「客子」厝
、斗六市的「久安」、古坑鄉的「外湖」、「觀音」山
、嘉義縣朴子市的「崁後」、東石鄉的「溪子下」、竹
崎鄉的「溪湖」、中埔鄉的「柑子湖」山、臺南縣白河
鎮的「崁下」、北門鄉的「錦湖」、新營市的「姑爺」
、東山鄉的「崁下」寮、六甲鄉的「龜子」港、永康鄉
的「五王」、大內鄉的「其哩咓」、南化鄉的「牛湖」
山、高雄縣阿蓮鄉的「港後」、仁武鄉的「觀音」山、
美濃鎮的「吉洋」、旗山鎮的「口隘」、高雄市的「旗
後」、屏東縣萬丹鄉的「廣安」、林邊鄉的「殛子」口
瑪家鄉的「旗鹽」山、滿州鄉的「港子」、「港子」鼻
山、牡丹鄉的「觀音」鼻、恒春鎮的「茄湖」、澎湖縣
白沙鄉的「港子」、湖西鄉的「菓葉」、西嶼鄉的「外
垵」、大「菓葉」、臺東縣長濱鄉的「光榮」、「牛湖
」、延平鄉的「咖湖亞」、太麻里鄉的「猴子蘭」、「
虷子崙」、綠島鄉的「龜灣」鼻、「牛子」山、卑南鄉
的頂「岩灣」、臺東市的「岩灣」、花蓮縣豐濱鄉的「
宮下」、「龜庵」、秀林鄉的北「加禮宛」山、新城鄉
的「加來灣」等,在全省十六個縣份都沒有缺席,而「
猴子蘭」、「虷子崙」實音叶「卡瓦蘭」。
    「卡瓦」又倒裝為新竹縣湖口鄉的老「湖口」、大
「湖口」、竹北市的「隘口」、「安溪」寮、五峰鄉的
「鵝公」髻山、關西鎮的「隘口」、苗栗縣通霄鎮的「
洪崎」、「隘口」寮、竹南鎮的「鹽館」、頭份鎮的「
灣角」、大湖鄉的「下街」、臺中縣后里鄉的「烏牛」
欄、新社鄉的「永源」、臺中市的「鹽館」、南投縣草
屯鎮的「下崁」子、竹山鎮的「後溝」坑、鹿谷鄉的「
彎坑」、水裡鄉的「安坑」、信義鄉的「愛國」、彰化
縣溪湖鎮的「後溪」、秀水鄉的「安溪」、福興鄉的「
後溪」、芳苑鄉的「王功」、「王功」寮、南「王功」
寮、「後港」溪、二林鎮的「王功」寮、雲林縣的「庵
古」坑、林內鄉的「灣龜」頭、崙背鄉的「下街」子、
「阿勸」、元長鄉的「烏雞」寮、東勢鄉的「阿坤」厝
、口湖鄉的「湖口」、四湖鄉的「安溪」寮、大埤鄉的
「後溝」子、北港鎮的「後溝」子、嘉義縣東石鄉的「
鰲鼓」、「塭港」、義竹鄉的「安溪」寮、竹崎鄉的「
灣橋」、中埔鄉的「鹽館」、臺南縣後壁鄉的「安溪」
寮、南「安溪」寮、官田鄉的「暗坑」、東山鄉的「後
坑」子頭、「後坑」子尾、麻豆鎮的「安業」、山上鄉
的「蚵殼」潭、大內鄉的「後堀」、善化鎮的「烏橋」
、左鎮鄉的「後坑」、「鳳梨坑」、關廟鄉的「下崁」
、「灣崎」、仁德鄉的「一甲」、七股鄉的「後港」、
「永吉」、楠西鄉的「煙口」、「灣丘」、南化鄉的「
灣丘」、「柚子腳」、西「阿里關」、玉井鄉的「後坑
」、臺南市的「後甲」、高雄縣的「阿公」店、甲仙鄉
的「阿里關」、東「阿里關」、路竹鄉的「下坑」、屏
東縣的「阿猴」林、「阿里港」、恒春鎮的「啞狗」路
、澎湖縣馬公市的「後堀」潭、白沙鄉的「翁公」石、
臺東縣大武鄉的「愛國」埔、鹿野鄉的「阿猴」寮、延
平鄉的「永康」、東河鄉的「羊橋」、「豔溪」越、花
蓮縣秀林鄉的「煙冠」山等,數量較「卡瓦」有過之而
無不及。這個叶音的族群在彰化至埔里一帶稱作「阿里
坤」或「阿克林」,前者音叶「阿里港」、「阿里關」
、「鳳梨坑」;後者音叶「隘口寮」、「烏牛欄」、「
王功寮」、「烏雞寮」、「安溪寮」、「啞狗路」、「
阿猴寮」與屏東的舊名「阿猴林」。
    「噶瑪」音叶新竹縣的「月眉」、苗栗縣後龍鎮的
「姜母」坑、大湖鄉的「姜麻」園、苗栗市的「姜母」
坑、臺中縣的「牛罵」頭、清水鎮的「高美」、烏日鄉
的「光明」、「溪尾」、后里鄉的「月眉」、臺中市的
「港尾」、「健民」、彰化縣和美鎮的「月眉」、大村
鄉的「港美」、二林鎮的「港尾」、南投縣信義鄉的「
久美」、「加里模安」社、仁愛鄉的「更猛」山、埔里
鎮的「牛眠」山、魚池鄉的「加老望」埔、雲林縣崙背
鄉的「港尾」、四湖鄉的「溪尾」、東勢鄉的「月眉」
、嘉義縣溪口鄉的「溝明」、中埔鄉的「溪尾」、「坑
尾」、新港鎮的「古民」、「港尾」、「月眉」潭、梅
山鄉的「牛魔」角、臺南縣的「關廟」、東山鄉的「科
尾」、左鎮鄉的「坑尾」山、仁德鄉的「狗肉」、麻豆
鎮的「港子尾」、南化鄉的「鏡面」、「金馬」寮、大
「貢尾」山、歸仁鄉的「港尾」溝、善化鎮的「溪美」
、安定鄉的「港子尾」、臺南市的「港子尾」、高雄縣
杉林鄉的「月眉」農場、旗山鎮的「旗尾」山、「高尾
」山、屏東縣竹田鄉的上「港尾」、春日鄉的「具馬」
奴山、霧臺鄉的「佳暮」、澎湖縣湖西鄉的「港子尾」
、白沙鄉的「講美」、馬公市的「光明」、「牛母」件
嶼、「雞母」塢山、臺東縣太麻里鄉的「薑母」寮、東
河鄉的「加母」子、池上鄉的「佳文」、花蓮縣瑞穗鄉
的「奇美」、「奇密」山、關山鎮的「嘉武」、「月眉
」、秀林鄉的「景美」山、「雞鳴」山、壽豐鄉的「月
眉」、「月眉」山、北「月眉」等。「薑母寮」實音叶
「噶瑪蘭」;其散佈在南投、高雄山區者曰「卡那卡那
布(簡子霧)」;其在埔里者名「噶哈巫」。
    「噶瑪」倒裝為苗栗縣三灣鄉的「明坑」、臺中縣
大雅鄉的「馬崗」厝、南投縣竹山鎮的「木瓜」潭、「
木屐」寮、仁愛鄉的「馬家」、「麻加」拉路、彰化縣
田中鎮的大「武郡」、雲林縣土庫鎮的「馬光」、「馬
公」厝、崙背鄉的「貓兒干」、臺西鄉的「蚊港」、嘉
義縣的「梅子坑」、布袋鎮的「蚊港」、竹崎鄉的大「
目根」、臺南縣的「目加」溜灣、大「目降」、南化鄉
的「木瓜」坑、白河鎮的「木屐」寮、東山鄉的「木瓜
」園、楠西鄉的「密枝」、左鎮鄉的「睦光」、玉井鄉
的「貓兒干」、屏東縣的「瑪家」、佳冬鄉的「萬見」
、萬巒鄉的「萬金」、來義鄉的「望嘉」、澎湖縣的「
馬公」、臺東縣鹿野鄉的「木坑」、東河鄉的大「馬武
窟」、大「馬武窟」山、成功鎮的小「馬武窟」、海端
鄉的「摩刻」南、「馬加」里碗、花蓮縣富里鄉的「馬
家」祿、秀林鄉的「木瓜」口、「木瓜」南山等。
    「卡伐」音叶新竹縣新埔鎮的「五分」埔、寶山鄉
的「五化」、竹東鎮的「五豐」、芎林鄉的「柑園」崗
、尖石鄉的「玉峰」山、新竹市的「高峰」、苗栗縣通
霄鎮的「五福」、大湖鄉的「九份」、銅鑼鄉的「九分
」口、臺中縣新社鄉的「月湖」、南投縣水裡鄉的「玉
峰」、鹿谷鄉的「廣興」、彰化縣埔心鄉的「梧鳳」、
莿桐鄉的「義和」、溪州鄉的「柑園」、雲林縣臺西鄉
的「光華」、西螺鎮的「廣興」、嘉義縣新港鄉的「共
和」、義竹鄉的「官和」、臺南縣新市鄉的「舊園」、
七股鄉的頂「義合」、下「義合」、左鎮鄉的「柑子園
」、玉井鄉的「公園」子、南化鄉的「羌黃」山、高雄
縣美濃鎮的「廣興」、內門鄉的「光興」、屏東縣萬丹
鄉的「加興」、佳冬鄉的「羌園」、高樹鄉的「關福」
、「建興」、內埔鄉的「建興」、萬巒鄉的「佳和」、
潮州鎮的「光華」、新園鄉的「共和」、林邊鄉的「崎
峰」、澎湖縣馬公市的「光華」、臺東縣成功鎮的「基
翬」、鹿野鄉的「廣興」、關山鎮的「廣興」、池上鄉
的「慶豐」、花蓮縣的「光復」、卓溪鄉的「古楓」、
「古風」、吉安鄉的「慶豐」、「光華」、秀林鄉的「
國福」等,倒裝為新竹縣竹北市的「鳳崗」、苗栗縣竹
南鎮的「海口」、後龍鎮的「海口」、通霄鎮的「海口
」、外「橫岡」、南莊鄉的「哈堪」尼山、大湖鄉的「
橫坑」、公館鄉的「鶴岡」、卓蘭鎮的小「風空」、苗
栗市的「郝家」莊、臺中縣外埔鄉的「虎腳」瘡、東勢
鎮的「橫坑」、霧峰鄉的「峰谷」、南投縣國姓鄉的「
福龜」、名間鄉的「虎子坑」、竹山鎮的「和溪」厝、
信義鄉的「豐丘」、「風櫃」斗山、彰化縣和美鎮的「
番雅溝」、大城鄉的下「海垠」、彰化市的「虎崗」、
雲林縣北港鎮的「番溝」、臺西鄉的「海口」、虎尾鎮
的「海間」厝、大埤鄉的「豐岡」、斗六市的「虎溪」
、嘉義縣民雄鄉的「番子溝」、「福權」、嘉義市的「
番子溝」、「海口」寮子、臺南縣的「學甲」、「海
」營、學甲鄉的「學甲」寮、六甲鄉的「番子坑」、將
軍鄉的「巷口」、麻豆鎮的「巷口」、佳里鎮的「學甲
」寮、左鎮鄉的「虎腳」、「風櫃」嘴、南化鄉的「風
櫃」嘴、臺南市的「學甲」寮、高雄縣大寮鄉的「會吉
」、屏東縣枋山鄉的「楓港」、車城鄉的「海口」山、
澎湖縣西嶼鄉的「合界」、馬公市的「風櫃」、「海
」岩、臺東縣海端鄉的「宏可」、「富源」、太麻里鄉
的「華原」、卑南鄉的「富源」、臺東市的「豐原」、
花蓮縣鳳林鄉的「鳳光」、宜蘭縣的「寒溪」等。
    我曾以110組複音語詞製作了一份<臺灣省地名叶音
統計排名與福建省地名叶音統計排名比較表>,在不含
倒裝的部份,臺灣省前十名依序是(1)獨孤(2)少廣(3)
孤獨、共工(4)亢龍、韃靼(5)拓跋、東籠、肅慎(6)武
功、杜宇、女古、蜥龍(7)白帝、鮮卑、盤古、應龍、
女祿(8)唐山、少典、望帝、蛟龍、蟠龍、廣信(9)軒轅
、句吳、彭戲、籠東、使君、古宗、倉庚(10)女皇、女
希、尨龍、有熊、伏犧、夏后、戈壁、頭曼、京師、
;福建省則(1)孤獨(2)少廣(3)獨孤、拓跋(4)女古、
少典、共工(5)廣信、黃帝、望帝(6)女皇、亢龍、武功
、句吳、回鶻、杜宇、帝鴻、盤古、肅慎(7)籠東、東
籠、女希、軒轅、可汗、夏后、突厥、唐山、斟灌(8)
女媧、應龍、黃龍、蜥龍、有熊、戈壁、白帝(9)伏犧
、震旦、康居(10)昆莫、有虞、神州。在臺灣省含倒裝
的部份,依序是(一)獨孤─孤獨(二)少廣─廣信(三)亢
龍─女古(四)拓跋─白帝(五)杜宇─望帝、東籠─籠東
(六)武功─句吳(七)蜥龍─女希、唐山─少典、鮮卑─
彭戲(八)盤古─戈壁(九)應龍─女媧(十)蛟龍─女嬌、
軒轅─有熊、共工─高緺、使君─京師;在福建省依序
是(一)孤獨─獨孤(二)少廣─廣信(三)亢龍─女古(四)
拓跋─白帝、黃帝─帝鴻、望帝─杜宇、少典─唐山
(五)武功─句吳(六)回鶻─可汗(七)女皇─黃龍、籠東
─東籠、盤古─戈壁、韃靼─帝臺(八)女希─蜥龍、軒
轅─有熊(九)女媧─應龍、夏后─伏犧、突厥─震旦、
共工─高緺、斟灌─康居(十)昆莫─蒙古。
    從上面的統計結果,可以清楚的看出不論是含倒裝
或不含倒裝,除了「獨孤」、「孤獨」互調以外,前三
名竟幾乎完全一致!其他叶音的次序也有很高的雷同。
那麼,臺灣的原住民來自哪裡不就只待一語而決了嗎?
含倒裝的「武功(阿克林)─句吳(卡瓦蘭)」在福建省排
第五名,在臺灣省排名第六,惟「回鶻(學甲寮)─可汗
(卡伐蘭)」在福建省排名第六、「昆莫(噶瑪蘭)─蒙古
(木屐寮)」在福建省排名第十,在臺灣省則沒能排進十
名內。然而,依國語「悟」閩南語音「兀ㄛ」之例,
「武功─句吳」實又可音轉為「共工─高緺」,故日本
片假名「」從「工」卻音「(e)」,而「共工─高
緺」這一組地名的音在福建省排名第九、在臺灣省排
名第十,若不含倒裝在臺灣省更高居第三、在福建省高
居第四。又,「艋舺」與「板橋」濱新店溪隔溪相望,
兩者實乃同音的異譯,故「艋舺(Banka)」實亦音叶「
盤古」,而「盤古─戈壁」的叶音地名在福建省排名第
七、在臺灣省排名第八,在臺灣原住民當中算得上是頗
為活躍的族群。「客家」人呼其族名的「Hakka」音叶
「回鶻」,這一組音在臺灣原住民中本屬少數,今日的
「客家」人則為臺灣第二大的族群。我又曾製作了一份
<日本縣名、國名叶音統計表>,「阿猴」的叶音高居第
二、「句吳」第六、「回鶻」第七、「昆莫」第八、「
蒙古」第十、「卡伐」第十二,其渡海以達日本列島的
原居住地仍指向東亞大陸,故其北方有音叶「句吳」的
「庫頁」島,九州的「Kumaso」實音叶「牛磨車」。
    <史記‧東越列傳>:「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上遣大行王恢
出豫章、大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兵未踰嶺,閩
越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乃與相宗族謀曰:『王以擅
發兵擊南越,不請,故天子兵來誅。今漢兵眾彊,今即
幸勝之,後來益多,終滅國而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
子聽,罷兵,固一國完;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
海。』皆曰善,即鏦殺王,使使奉其頭致大行。」所謂
「力戰不勝,即亡入海」,可見其於海外的世界並不陌
生,也有人到過海外,甚或與海外有往來。漢廷封餘善
為「東越王」,與原「閩越王」無諸之孫繇君丑並處,
且封丑為「越繇王」,一般皆以為「東越」所在即「東
甌」故地,竊不以為然,蓋「東甌」本「東甌駱」之簡
稱,其地在浙南;「東越」音叶「東冶」、「大安」、
「大員」,餘善之「東越」蓋取原閩越王之都「東冶」
而代之,自稱「大安」之「泰雅」族人則為其早期出海
之族人,故閩北人相沿謂此所在曰「大員」也!
    據星光出版社刊印,白茅著<俠客>第十則「大海滅
盜」記載,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大陸移民遷居臺灣的事
實。作者自序云「根據『五胡亂華』這一百三十年來的
時代背景、社會生活型態編寫而成。參考書目有<晉書>
、<魏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南史>
、<北史>、<隋書>等十數部史書及史料。」這一則故事
描述劉宋年間,廣東珠江三角洲沙頭鎮有一名吳大海者
,率徒弟八人航海向東飄至流求,其「航海日誌」上記
載:「宋‧元嘉八年五月十四日,月明,我們九個人從
沙頭鎮出發,遠征東海,風平浪靜。」登陸地點名望鄉
村,居民或來自浙江大陳或為閩人,與原住民互通婚姻
。村民自稱:「島名流求,又叫海東。」又說:「流求
島上居民,有的老家在中原,有的在百越,還有扶南、
都昆國的人,他們大多是飄流過來的。不過,也有遠古
時代的遺民。------每年都有飄流來的男人或女人。」
距村莊五十里有海盜的巢穴,海盜是由中國人、印度人
、馬來人組成,人數最多時有一百多個,彼時只剩下廿
多人,大部份來自福建閩侯。自古以來不斷的有人從事
海外的遷徙,卻往往為史書所忽略。
    隋代曾經與「流求國」有過三次交涉:第一次是在
煬帝大業三年,羽騎尉朱寬和海帥何蠻受命入海訪求異
俗,到達「流求國」,「言語不通,掠一人而返」;第
二次是在大業四年,「帝復令(朱)寬慰撫之,流求不從
,寬取其布甲而還」;第三次則是大業六年的一次軍事
大行動,由武賁郎將陳稜和朝請大夫張鎮州,「發東陽
兵萬餘人,自義安汎海擊流求國」,結果是「破之,獻
萬七千口,賜百官。」<隋‧東夷傳>流求國條有陳稜等
行軍日程的描寫:「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
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義安即今廣東
的潮州,高華嶼即南澳島,鼊嶼即澎湖本島,吾人攤
開地圖可以發現,自南澳經澎湖群島至嘉義縣的東石鄉
正好就在北回歸線上,因此自南澳放洋以後只要保持正
東的方向不變,就確保可以抵達「流求國」,這也就是
陳稜所率領之浙江的東陽兵,何不逕自溫州或建安(福
州)出海,而必迂迴至潮州的道理。<隋書‧陳稜傳>記
此事云:「發東陽兵萬餘人,至義安汎海擊流求國,月
餘而至。」這當中自東陽至義安的路程就耗去了一個月
左右。<隋書‧東夷傳>曰:「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
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由福州至東石的里程,約
與南澳至東石相當。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第18頁稱
鄒(曹)族曰「羅茲阿」,蓋即其全名,其主要音節的「
羅茲」正音叶國語「流求」!我曾作了一份<臺灣原住
民族群地名表>,由歸納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嘉義、臺
南、高雄三縣是全省「流求」叶音地名分佈最廣泛的縣
份,明鄭時在臺灣所設諸羅、鳳山二縣中的「諸羅」即
「流求」之倒裝。稱這座島為「流求」殆沿襲粵人的稱
謂,若閩人以閩語讀「流求」則音叶「魯凱」矣。
    <隋書‧東夷傳>云:「初(陳)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
,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崑
崙」乃「廣南」之對音,中南半島的「老撾(南掌)」、
「獠」皆音叶「流求」,故有「崑崙」人能解其語。
散佈在雲南西陲的「崩龍」音叶「布農」,「布農」一
作「武崙」,音叶「馬來」及散佈在廣西、貴州一帶的
「狫」。「庫頁」島即唐時「流鬼」部,明代在黑龍
江入海口設有「奴兒干」都司,以及隋唐時期立國於馬
來半島的「狼牙修」、福建省的「連江」與「龍溪」等
皆音叶「魯凱」,中南半島的「卡倫」、貴州與湖南一
帶的「佬」及韓國古代的「高麗」等皆其倒裝。古代
韓國的「新羅」尚白,臺灣的「西拉雅」也尚白,兩者
一音之轉,倒裝為雲南迤北的「納喜」及迤西的「栗粟
」。以上乃是臺灣原住民中,最具老資格的族群。
    「阿美」、「雅美」與「閩越」、「苗傜」互為倒
裝;蘭嶼的「雅美」族中雜有「達悟」,此「達悟」可
視為更為早期出海的「泰雅」。漢朝時東北方的「烏桓
」一作「烏丸」,其倒裝的「洪雅」之國語音與閩南語
音,亦作同樣的音韻變化。「阿美」族人自稱「邦仄」
、「魯凱」原稱「柴利森」,「邦仄」與「巴宰」皆音
叶韓國古代的「百濟」,「柴利森」音叶「朝鮮」。「
華武壠」或作「法波勒」,前者音叶「濊貊」,倒裝為
「靺鞨」;後者為「渤海」倒裝。「拍瀑拉」音叶「百
濮」;「卑南覓(普由馬)」音叶「緬猛(驃馬)」、雲南
西南隅的「蒲蠻」。「巴布薩」音叶「毗舍耶」,倒裝
即「沙巴」、「鮮卑」。「百越」、「擺夷」經「澎湖
」入臺灣而為「排灣」。「賽夏」音叶「肅慎」、昆明
古名「鄯闡」,出海地點指向閩北的「三沙灣」。<隋
書‧東夷傳>描述流求風俗有云:「銜杯共飲,頗同突
厥。」此真臺灣原住民之寫照,「凱達喀蘭」、「道卡
斯」的主要音節皆音叶「突厥(TURK)」。族名較顯之族
群,其根莫不指向大陸,其餘又焉能例外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