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瀛文獻耆宿已故的吳新榮先生,其遺著<南台灣
采風錄>第七篇之十一,載有「青峰闕與青鯤身」一篇
文章(按:文末註明發表於民國四十三年九月出版「南
瀛文獻」第二卷第一、二期),提出古文獻中「青峰闕
」的位置:「可能在現在北門附近,甚有可能在現在的
竹篙山乃至西山一帶」的假設,理由是:「因為這些砂
崙至現在仍為陸防上的重要地帶」甚至於縮小範圍說:
「昔時的青峰闕砲臺或者在現在的山仔腳(屬將軍鄉)附
近」理由是:「山仔腳之西南有青鯤身,青鯤身之外海
有青山港汕,由這種種也可使人想像青鯤身和青峰闕有
地名上的關聯。又,青鯤身是臺灣本島向西最突出的地
方,荷蘭人在這裏建築砲臺以和Zeelandia城形成犄角
之勢,這是不無理由的。」這個說法確實無誤嗎?
    吳先生曾指出渠在彰化文獻展覽會所看到的一幅地
圖(A圖),及在臺北文物展覽會所看到的兩幅地圖(B圖)
、(C圖),各圖均不錄年號亦不署作者,均為清代所作
的,在此三幅地圖中A圖稱為「青峰闕」,畫在曾文溪
口,像現在的土城子;B圖中稱為「衝鋒隙」,圖中除
鹿耳門的「北汕尾」外,另有一個小小的「北汕尾」畫
在「海翁汕」的地方,但所畫的「衝鋒隙」是在北門嶼
之北,沙汕相當廣大;C圖中稱為「清風隙」,是在南
北兩鯤身之中間。吳先生云:「C圖與<諸羅縣志>所說
的『青峰闕砲臺在青峰闕港口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鯤身
沙線』大略一致。而B圖:「由此或可說明伊能『蘭人
在青峰闕建築砲臺,以與熱蘭遮城形成犄角之勢』之說
。」因云:「由B圖、C圖可見A圖的不對。」其實,A圖
才是最正確的,北線尾島與加走灣島之間的隙子島,錄
自<台南市志稿‧地理志‧疆域篇>明治三十二(1899)年
(按:從此圖左下角載有臺灣縣圖四字,及圖中地名與
里名猶仍明鄭之舊而言,此圖背景似為康熙時期)繪製
的「台南城內外略圖」即載明為「清風隙」也!
    根據盧嘉興所繪製的<臺南縣荷據時期輿圖>、<臺
南縣明鄭時期輿圖>、<臺南縣清朝康熙時期輿圖>、<臺
南縣清朝雍正時期輿圖>、<臺南縣清朝乾隆時期輿圖>
等所描述的臺南縣市沿海地形,自北而南浮現出一系列
的外海沙洲,最外層為北鯤身與南鯤身,包裹著較裏層
的北門嶼、馬沙溝、青鯤身;自南鯤身島而南緊接著為
加走灣島,而後過現行臺南縣市界浮現的就是隙子島,
土城子就在這座島上,接續出現的就是北線尾島,這個
島的最北端稱為鹿耳,故稱其與隙子島之間的港道為鹿
耳門;臺灣北港在北線尾島南端,與安平鎮一鯤身的臺
灣南港控扼著臺江水道。自荷據時期到乾隆時期地形上
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南鯤身島在青鯤身之西橫腰斷裂成
東南、西北走向的兩個島,到了道光時期,由於大洪水
夾帶沙土的淤積,這些沙洲幾乎全數都與陸地相連了!
    <臺灣府志>載:「蚊港在縣治西南,西面臨海,自
青鯤身歷南北鯤身,東旋青峰闕為蚊港。」又,「牛朝
溪在縣治之西,------南出青峰闕入海。」又,「八掌
溪在縣治之南------南由青峰闕入海。」八掌溪是臺南
縣與嘉義縣之間的分界,入海口固離蚊港不遠;牛朝溪
的下游稱朴子溪,入海口已在蚊港北方甚遠的東石了!
<諸羅縣志‧兵防志>中有:「青峰闕砲臺在青峰闕港口
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鯤身沙線,港水東入蚊港,為縣治
以南第一扼要之地,荷蘭時築制,略如城,中有井,今
圯。故址半淹於海,故所遺砲為鹹水沙壅,手按之如虀
粉,不堪用矣!」一節,如果把「港外有南北二鯤身,
港水東入蚊港」之「港外」釋為「臺江港外」,就知道
錯誤發生在哪裏了;<諸羅縣志>又載:「在縣治西南六
十里,港口為青峰闕------目兵一百八十,哨船三隻,
設砲台三,烟墩三,望高樓一,內分北門嶼、馬沙溝、
青鯤身三汛。」所謂「縣治西南六十里」、「縣治以南
第一扼要之地」指的明明是位在今佳里興的舊縣治,北
門嶼、馬沙溝、青鯤身與隙子島都在臺江內海的範圍,
而從盧嘉興繪製的臺南縣沿海古地圖觀察,蚊港的位置
已在臺江內海的最北端,其東南已屬倒風內海的範籌,
(按:由古地圖觀之,蚊港起初在北鯤身島的北端,後
曾文溪沖積汕延伸與蚊港相連,北鯤身島則更西向外海
漂移)然則錯在<臺灣府志>,錯誤的發生不外乎(一)縣
治的遷徙[按:新縣治在今嘉義市](二)南鯤身島斷裂成
兩個島嶼(三)誤以下營鄉的茅港為蚊港等三個因素。
    「衝鋒隙」蓋因有明鄭「衝鋒鎮」的鎮兵把守而得
名,音訛為「青峰闕」、「清風隙」,更簡化為「隙子
」也。「衝鋒」在北、「鹿耳」在南,兩島之間的水道
猶如一道縫隙、門闕,既可以稱做「鹿耳門」,也可以
名之為「衝鋒隙」,其原名則「土城子」也。荷人在此
亦築有砲臺,但因鄭成功採用拂曉攻擊登陸北線尾島的
戰術,致砲臺未發揮多大功能,<臺灣省通志>載:「四
月初一,黎明,成功至臺灣外沙線,各船魚貫亦至,辰
時天亮,抵鹿耳門外。成功下小哨,由鹿耳門登岸,踏
勘營地,午後,大船齊進鹿耳門。昔大船俱不能出入,
是日水漲數尺,乃得通。令陳澤督虎衛以坐銃船紮鹿耳
,牽制荷人甲板船,併防北線尾。」北線尾島最主要的
防禦工事,是島南與一鯤身共護衛著臺江水道的砲臺,
也就是伊能嘉矩所指,以與熱蘭遮城形成犄角之勢的「
Bazem-boy(北線尾)」砦[按:即昔日的Zeeburg(海堡)]
,然鄭軍跗其後背,荷蘭砲台終無能為也。
    <臺灣省通志>永曆十四年條載:「成功征臺灣之謠
頻傳,荷人恐,以其財物及漢人糧食俱運貯城內,以備
萬一,並禁漢人長老及有力者於赤崁城內,以絕鄭師內
應。」鄭成功即將發兵攻打在臺荷蘭人的消息,在正式
出師前已謠傳許久,至此時更是沸沸揚揚,荷蘭人既已
考慮到「絕鄭師內應」,在海防上自必有一番整備,故
隙子島上理應是設有砲台的(按:據吳新榮遺作<震瀛採
訪記>第224頁云荷蘭人在臺灣築有淡水、雞籠、安平、
赤崁、青峰闕等五座砲臺。),但由於「昔大船俱不能
出入」,致使荷蘭人疏忽了這一道門的守備(按:是日
水漲之說不可信,港道水深鄭軍早已探明),縱然設有
砲台,也不會有多量的守軍,想必是很快就被解決了!
鄭師既由此水道進軍得逞,收復臺灣後自不能忽略了此
處的防務,故被視為縣治以南第一扼要之地也。然以當
日大砲的射程,隙子島實無法與熱蘭遮城形成犄角之勢
,何況是其北方兩倍以上距離的青鯤身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