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臺灣光復以降,開始有了「芋兒」及「甘薯」的
說法,前者泛指來臺時間較晚而籍貫不屬閩、粵二省的
一切外省人仕;後者則為較早期即已來臺之閩、粵二省
移民後裔的自稱,這兩個稱謂也都得之於後者。相信多
數人均知道有這說法,卻鮮有知其所以然者。
    「甘薯〈ㄏㄢ    ㄐㄧv〉」一名是特地拿來和「芋兒
 〈ㄛ    ㄚ\〉」作相對襯的,除了兩者都屬澱粉類的根莖
  食物以外,也因為臺灣的地形長得酷似甘薯的形狀。
    所謂的「芋兒」實乃閩南語「胡兒」同音之訛,蓋
由於中國北方屢遭塞外胡人的入侵,以致於積漸而視北
方人、甚至於一切的外省人皆為「胡人」也。
    更要命的是閩南語俚俗謂「豬」的「豪〈ㄜv〉兒」
 又音近「芋兒」,因此無形中「芋兒」又成為「外省豬
 兒」的隱語,這是頗具歧視與分化意味的不當稱謂,經筆
 者挑明其不堪的內涵後,社會大眾應該就不會再人云亦
 云了!「芋兒」及「甘薯」的說法在不敢觸犯眾怒之下,
不用多久自然也就自動銷聲匿跡了。附帶一提,酣、蚶
、邯等皆從「甘」,閩南語「甘薯」的「甘」音〈ㄏㄢ〉
近「蕃〈ㄏㄨㄢ〉」,以致俗多誤作「蕃薯」。
    在臺灣光復以前,本省人對外省人的普遍稱呼是「
阿山子(ㄚ ㄙㄨㄚ ㄚ\)」,所謂的「阿山」是由「
唐山」演變而來的,這是遠古以來神州大陸子民自覺性
的對其所棲息之領域的共同認知。至於所謂「印度阿
三」的「阿三」,那是「阿薩姆(ASSAM)」的同音異譯,
蓋昔日上海英國租界的巡捕,多以印屬阿薩姆省人充當
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